导航菜单

由之说天下:中概股遭美退市恐吓的潜在影响分析

由之创作

  引言

  2025年4月,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的一番言论在全球资本市场掀起波澜。据媒体报道,贝森特威胁要将中国公司从美国交易所除名,当被问及这一可能性时,他的回复是"一切皆有可能"。这一表态立即引发了市场对中概股前景的担忧。

  今天,新华社的文章说:“确定性比黄金更珍贵。然而,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仍在挥舞“关税大棒”,用朝令夕改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巨大混乱。“不确定性才是美国最大的确定性”,已经成为包括美国盟友在内各国的共同感受。”

  眼看中美在一步一步朝着彻底摊牌的危险方向迈进!一轮又一轮制裁与反制裁不断升级的结果,使得相互战略威慑失灵,难道最终只能通过一战定乾坤么???当然,我们仍然指望并呼唤国家理性,用谈判方式解决问题。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中美货易战的升级,会不会引发中美金融战的升级?美俄在拜登时期有前车之鉴,人们是有理由担心的。

  今天,我看到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最近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一些业内专家的发言,愈发强化了这种担心。作为发布会的主旨:是探讨当前全球贸易局势的成因、关税和出口管制对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这场冲突可能对中、美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关系产生的影响等。其中,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SIS) 的高级顾问和中国商业与经济研究受托人主席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的观点值得重视。

  他作为中国经济政策和中美经贸关系方面的权威,肯尼迪 37 年来一直访问中国。他目前关注的领域包括中国的创新驱动力、中国的产业政策、中美关系以及全球经济治理,他说:“未来,甚至可能看到美国采取“金融核武器”,即试图阻止中国金融机构使用美元和SWIFT系统。同样,中国也可能采取类似措施,将美国资本和证券投资赶出中国,并吊销美国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执照。这将使双方“冲突”变成以B(Billion)开头的数字,即数十亿,到以T(Trillion)开头的数字,即数万亿。”

  ‌中概股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中国大陆注册、国外上市的企业‌:这类企业通常在国内注册,但在国外上市,例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微博等。这些公司往往在国内和国外同时上市,以便利用国内外市场的资源和优势‌。另一类‌是在国外注册但主体业务和关系仍然在中国大陆的企业‌:这类企业虽然在国外注册,但其主要业务和关系仍然在中国大陆,例如晶科能源、迅雷、斯凯奇等。这些公司通过在国外上市,可以获得国际资本的支持,同时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运营‌。

  数据显示:目前,有286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总市值达1.1万亿美元。(而瑞银的数据有异,中概股在美国的总市值敞口只有4600亿美元)

  但总的中美金融市场厉害攸关:中国的金融市场占GDP的比重为60%左右,而美国股市占比约为140%,各自影响权重由此可见。

  “凡事预则立”!如果这286家中概股在美万一退市,其退路何在?且影响几何?今天@由之说天下综合专家学者观点,聚焦这一潜在威胁,视作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短期冲击:市场震荡与流动性危机

  1. 企业市值蒸发与融资受阻

  - 直接损失:若286家中概股(总市值1.1万亿美元)被强制退市,按历史经验测算,美股交易量将骤降12%,纽交所日均交易额或减少超1000亿美元。头部企业如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可能面临超30%的估值折价,仅回购条款触发就将消耗5400亿美元外汇储备。

  - 融资渠道断裂:未完成港股二次上市的企业(如滴滴、小鹏汽车)将失去美股融资能力,被迫转向A股或私募市场。以蔚来为例,其2024年美股融资占比达45%,退市后需在港股增发稀释股权。

  2. 投资者资产缩水与连锁反应

  - 美国机构损失:贝莱德、先锋等持有中概股市值超1万亿美元,若退市将引发4000亿美元账面亏损,拖累其全球资管业务。

  - 中概股基金限购:若美股通道关闭,部分QDII基金可能因外汇额度耗尽暂停申购,加剧流动性压力。

  二、中期重构:全球资本格局重塑

  1. 港股与A股承接效应

  - 流动性转移:港股通南向资金占比已从2021年5%升至12%,腾讯、小米等港股科技股日均成交额突破300亿港元,可承接部分中概股回流。

  - 估值修复机会:网易港股较美股溢价10%,京东港股流动性占比超60%,显示同股不同价下的套利空间。

  2. 中美金融脱钩加速

  - 科技产业链割裂:退市可能波及半导体、AI等领域,如中芯国际港股流动性下降或影响设备进口融资,延缓14纳米芯片量产进度。

  -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CIPS系统使用率预计提升30%,中俄能源交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或突破50%,削弱美元霸权。

  三、长期博弈:战略反制与规则重塑

  1. 中国反制措施

  - 市场准入限制:可能收紧苹果、高通在华业务(占其收入40%),或对美债持仓实施动态减持(当前中国持有8000亿美元美债)。

  - 监管对等反制:修订《反外国制裁法》,将中概股退市企业外方高管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其入境及在华资产。

  - 日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做好准备,承接希望回流的中概股。

  2. 全球规则体系重构

  - 国际组织博弈:推动金砖国家扩容至沙特、埃及,建立“新开发银行”替代世行贷款职能,2025年已批准620亿美元基建项目。

  - 科技标准分野:华为主导的6G联盟(成员超100家)或与美欧5G标准形成技术壁垒,重塑通信产业格局。

  四、风险对冲:企业的战略选择

  1. 加速双重上市与私有化

  - 截至2025年4月,80家中概股已完成港股二次上市,剩余企业中滴滴、拼多多等符合港股上市标准,预计6个月内可完成流程。

  - 未上市企业(如Shein)或转向新加坡、伦敦上市,利用“监管沙盒”规避地缘风险。

  2. 供应链与资本结构优化

  - 国产替代加速:半导体领域,长江存储3D NAND产能提升至每月20万片,替代美光15%市场份额。

  - 跨境人民币结算: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要求海外供应商以人民币结算原油交易,2025年占比或达30%。

  五、历史镜鉴:2021年退市风波的启示

  2021年中概股总市值蒸发22%,但同期港股通规模增长180%,证明市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当前中概股港股持仓占比已达60%,较2021年提升30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结论

  若美国强制退市落地,短期将引发市场剧烈震荡,但中长期将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独立性建设与全球金融多极化。企业需以“港股+A股+出海”三轨并行策略对冲风险,而中国或借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科技自主化,实现“危机倒逼改革”的战略跃迁。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