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由之说天下:中国造船业面临美无理打压,美国三大智库背后游说

  引言

  中美烽烟四起,中国造船业承压。

  源起美国智库与业界认为,美造船业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结构性挑战,不仅直接削弱美国海军的战备能力和应急反应水平,更从根本上威胁美国在全球海洋战略格局中的长期主导地位。鉴此,三家美国顶尖智库推出美国造船业重振方案,在此背景下,美国特朗普政府采纳了智库建议并启动臭名昭著的301条款,将矛头直指中国,对中国船只加征额外港口费,这是继前一阶段美方升高关税战之后的又一恶招。其背后与美国三大顶尖智库及其业界的游说分不开。

  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特朗普政府昨晚宣布,美方将对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只停靠美国港口征收额外的费用。外交部对此有何回应?

  林剑表示,我们此前已就有关问题多次阐明了立场,我愿再次重申,征收港口费、对货物的装卸设备加征关税等措施损人害己,既推高了全球的海运成本,扰乱了全球产供链的稳定,也会增加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损害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最终也无法振兴美国的造船业。"我们敦促美方尊重事实和多边规则,立即停止错误做法,中方将采取必要的措施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另注意到中国船东协会也发表了声明。

  一、当地时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了对中国海运、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的最终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180天后正式生效)

  - 对中国船东和航运经营公司收费: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对抵达美国港口的船舶征收每净吨50美元费用;后续逐年递增,2026年4月17日起为每净吨80美元,2027年4月17日起为每净吨110美元,2028年4月17日起为每净吨140美元,每艘船每年最多收费五次。

  - 对中国建造的船舶收费: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对抵达船舶征收每净吨18美元的费用,或每个卸货集装箱征收120美元的费用;之后逐年递增,如2026年4月17日起分别为每净吨23美元和每个卸货集装箱153美元等,每艘船每年最多收费五次。非中资船东如在美国订购及接收同规格或更大的船舶,特定船费用可豁免三年。

  - 对非美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收费:自2025年10月14日起,按其运力每单位车收取150美元费用。

  第二阶段(3年后启动)

  开始限制外国船舶运输LNG的权利,自2028年至2047年,美国出口LNG需要使用美国船舶比例逐步由1%提高到15%。

  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在就船岸起重机和其他货物装卸设备的拟议关税征求公众意见,提交听证申请的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8日。

  二、 中国造船业的全球竞争力一时难以撼动

由之制作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权威数据,2024年中国造船业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三大核心指标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全年造船完工量达4,818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份额55.7%;新接订单量突破11,305万载重吨,市场份额达74.1%;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占比63.1%。其中,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创历史新高,反映出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在高端船型领域,中国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艘第五代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丽梅尔"号提前4个月交付,沪东中华手持LNG船订单近60艘,全球市场份额超20%;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完成全船贯通,吨位和建造周期均实现升级。绿色船舶技术领跑全球,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覆盖全部主流船型,甲醇/氨燃料动力系统获得批量订单。

  产业协同方面,上海长兴岛三大船企(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沪东中华)2024年累计交付船舶69艘,新接订单128艘,中高端船型占比超98%。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手持订单可满足未来近4年生产需求,产能储备充足。

  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中国船舶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33艘、2563万载重吨、2250亿元。其中,集装箱船、油轮、VLEC、汽车运输船、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细分船型订单数量均居全球前列,2025年一季度,三大央企新接订单总额超3,775亿元,中船防务净利润同比激增超10倍,显示行业持续高景气,彰显了中国船舶在全球船舶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三、美国三大顶尖智库推出重振美国造船业的报告内容要点

  美国智库为政府决策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威尔逊研究中心(Wilson Center)和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针对美国造船业的重振提出了一系列方案,系统梳理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原因、全球造船业格局变化、美国政府的政策思考以及重振造船业策略,特别关注以破冰船为突破口的战略选择。通过这一分析框架,旨在全面剖析美国造船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下是由之根据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摘译的报告所进行的要点解读,供参考。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mmHQj-HaZ-rTA8YjdkAkQ

  报告指出:

  1.美国造船业现状与挑战

  • 历史衰落:美国造船业从二战时期的巅峰逐渐衰落,目前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的占有率仅为0.11%,2024年仅建成5艘大型远洋商船,总吨位76000吨,而中国船舶集团同期交付的船舶总吨位已超过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累计产量。

  • 内部问题:造船成本高昂,比中国、韩国和日本高出两到四倍;技术工人短缺,导致项目延误和成本超支;政府采购流程低效,需求管理不足;安全与监管限制,如《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阻碍国际合作。

  • 外部竞争: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在造船领域迅速崛起,美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持续萎缩。

  2.重振方案的核心要点

  (1)以破冰船为突破口

  • 战略意义:破冰船是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特种船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北极航道的商业和军事价值日益凸显,美国急需扩充破冰船队以满足极地地区的战略需求。

  • 市场需求:全球各国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采购70至90艘破冰船,美国可通过聚焦这一细分市场,发挥技术优势,避开成本劣势。

  • 国际合作:通过与芬兰和加拿大合作,整合三国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芬兰是破冰船设计的领导者,加拿大有丰富的北极航行经验,美国则有强大的军事造船技术。

  (2)政策建议

  • 行政改革:

  • 确立"破冰船合作协议"(ICE Pact)的战略地位,通过总统行政命令提供支持。

  • 优化政府采购规则,摒弃"唯低价是从"的采购模式,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方式。

  • 推动国际贸易促进与法规调整,放宽《国际武器贸易条例》对民用或民军两用技术的限制。

  • 创新融资机制,支持船厂现代化改造。

  • 立法支持:

  • 重新授权《国防生产法》,为造船业提供财政支持。

  • 制定造船业专属签证计划,引进外籍专业技术人才。

  • 优化造船项目审批流程,设定明确时限。

  • 军方、企业与国会协同:

  • 海军需增加舰船订单,避免需求过载。

  • 造船企业需增加对劳动力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 国会需增加采购资金支持,避免拨款偏向研发。

  3.实施的挑战与前景

  • 挑战:

  • 跨部门协调复杂:造船业政策涉及多个联邦部门,协调难度大。

  • 预算约束:造船项目需要大规模、长期的资金投入,财政紧张是主要障碍。

  • 政策连续性问题:美国政治周期可能导致政策重点变化,难以保证长期稳定。

  • 国际竞争复杂:全球造船市场竞争激烈,其他国家也在调整产业政策。

  • 前景:

  • 部分复兴:通过实施政策建议,美国有望在特种船舶领域重建竞争优势。

  • 战略意义:破冰船战略可能成为美国造船业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但也需要联邦政府的战略统筹和行业紧密协作。

  总体而言,美国三大智库的方案反映了其对造船业衰退的深刻担忧,以及通过政策改革、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来重振造船业的决心。然而,实施这些方案需要克服诸多内部和外部挑战,其最终效果仍有待观察。

  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中国船舶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33艘、2563万载重吨、2250亿元。其中,集装箱船、油轮、VLEC、汽车运输船、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细分船型订单数量均居全球前列,2025年一季度,三大央企新接订单总额超3,775亿元,中船防务净利润同比激增超10倍,显示行业持续高景气。彰显了中国船舶在全球船舶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1.短期成本与市场冲击

  • 运营成本增加:中国船东和航运经营公司的船舶抵达美国港口需缴纳高额费用,且逐年递增,这会直接增加运营成本。同时,为满足美国对船舶产权界定、数据追踪等合规管理要求,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

  • 市场份额下降:美国限制外国船舶运输LNG的权利,中国可能错失约10%-15%的全球高端LNG船订单。此外,对非美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收费,可能影响中国船企对美汽车出口运输配套订单,导致相关市场份额下滑。

  2.长期产业升级与格局调整

  • 推动产业升级:美国的措施倒逼中国加大在LNG动力船、智能船舶、极地运输船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加速船舶电动化、LNG动力改造及智能航运系统研发。同时,促使企业实现高端轴承、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 全球市场格局调整:为规避美国港口费,物流企业可能加大对东南亚、欧洲、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运力投放,推动形成"去美国化"的物流网络。中国造船业也需深耕东南亚、中东及拉美市场,通过"造船+港口运营+物流服务"一体化模式,构建区域产业生态。

  • 规则博弈与标准制定:美国通过规则构建产业壁垒,中国需推动自主标准纳入国际海事组织规范,联合其他国家建立"多边船舶认证体系",打破美国规则霸权,在全球造船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放在中美世纪博弈“脱钩断链”大背景下,欲知中国后续反制如何?且听中国外交部下回分解!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