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三河的一场“改招牌行动”引发广泛关注。一开始很多人以为不过是城市管理的小事,是某位书记审美太奇特罢了。但当更多细节曝光后,人们才意识到,这不是审美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信号——去红化。
三河书记说,红色代表火,会让人烦躁,我们要告别那个“燥热的年代”,要脱俗,要国际化,“不允许有红”。结果,三河街头的红色招牌被大面积替换,不仅如此,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甚至国徽标志的颜色,也都变绿了。这已经不是招牌整顿了,这是在改动共和国的底色。
谁都知道,中国的红色不是装饰,是标志,是信仰。共产党是红的,国旗是红的,党旗、军旗、团旗、队旗,哪一个不是红的?红,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为理想牺牲的颜色,是无数革命先烈流下的血。红红火火,不只是老百姓对日子的向往,更是这个国家奋发向前的力量所在。
问题根本不在于城市美不美观,也不是什么审不审美的问题,而是有人公然表达对红色的厌恶,想“去红”。他说红色让人烦躁,是要脱离那个年代。可那个“年代”是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年代,是满腔热血干事业的年代,是人民群众对国家充满希望的年代。他要摆脱的不是燥热,是人民与共和国之间的精神纽带,是红色象征下的共同记忆。
三河不是孤例。“付书记”在固安任职时就有类似操作,如今故技重施,只是更进一步。他为什么敢?因为他觉得没关系。因为这些年,类似“去红化”的行为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比如有人拆毛主席塑像、涂改红色标语、恶搞革命先烈,但处理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这给了一些人信号,以为这是一种默许,觉得“红色”不重要了。
这种人知道红色代表什么,但他们偏要拿红色开刀。他们不是不懂,而是故意为之。他们想试试,人民到底能忍到哪一步。他们不在乎群众反应,只在乎上级看法。他们用一个“颜色”的问题,去博一个“懂国际化”的标签。他们动的不是颜色,是民心,是底线。
有人说他想升官,这种可能性并不低。表面上是城市更新,实际上是投机。投机的方式很简单——迎合错误的潮流,用“高级审美”做幌子,实则是在跟红色切割。
我认为这并不是简单城市管理问题,而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暗战。表面是换颜色,实际上是在换方向,换记忆,换价值认同。一旦我们对红色的淡化变得习以为常,那未来会被淡化的,不止是颜色,而是信仰。
最高领导早已讲得很清楚:“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这不是口号,而是红线。谁动这个颜色,就是在动共和国的根。
现在,“付书记”被免职,很多人并不满意,因为这远远不够。他做的不只是破坏形象,更是在破坏信任。他代表的是一类人,一种倾向,一种危险的风气。如果这种行为不被彻底遏制,今天是三河,明天就可能出现在每一座城市。
红色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颜色,是人民的颜色,是革命的颜色,是我们能站在今天的底气所在。
这不是颜色的争议,是立场的选择。
如果我们不在这种小事上警觉,将来面对大事时,可能已经失去了底气。
共和国不能淡色,更不能褪色。红色必须亮出来,挺起来,守得住。一旦放任“去红化”,就等于放弃了我们共同的精神根基。这根基不能动,这底线不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