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郭松民:细读《志愿军3》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01

  历时三年,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电影三部曲,终于全部上映。

  这三部电影,全都看了,有些感觉,不吐不快。

  首先,在选择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抗美援朝方面,陈凯歌明显没有考虑明白,就匆匆开机了。

  作为一场涉及到近二十个国家,数百万军队,兼具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战争,抗美援朝的宏大、激烈与辉煌,堪比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苏联卫国战争。

图片

  对如此份量的题材,无疑应该用文献性史诗性的形式来全景展现,如苏联的《解放》系列、中国的《大决战》系列,乃至美国的《最长的一天》,等等。

  如果觉得这样的形式不适合今天观众的欣赏口味,想拍成酣畅淋漓的爽剧,当然也可以,那就要在真实战例的基础上,主要用虚构的方式,讲述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刻画一个个直击灵魂的人物,如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抗美援朝电影《奇袭》(1960),好莱坞的《拯救大兵瑞恩》(1998)等。

  陈凯歌的问题在于,他陷入了“既要……又要……”的误区,既想要文献性史诗性的厚重与恢弘,又想要爽剧的热闹与叫座,但完全没有能力游刃有余地处理两种形式之间的张力,结果就使整个系列影片变得不伦不类,不尴不尬,处处捉襟见肘,史诗不像史诗,爽剧不像爽剧。

  透过陈凯歌的镜头,真实的变得不真实了,不真实的就变得更加不真实,乃至变态、扭曲了。

  真是糟蹋了这样好的题材。

  02

  其次,这三部电影,细节槽点密布,简直吐不胜吐。

  这里,仅就刚看过不久的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中的细节略举几例。

  整部电影中的人物,言谈举止,都透着一种“同志们,八年抗战马上就要开始了”的既视感,似乎都是从当代穿越回去的,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与结局,已了然于胸。

图片

  李克农(郭涛 饰)是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朝中方面在一线指导谈判的关键人物,地位举足轻重。

  停战谈判是一项高度政治性、艺术性的工作,战场上流血牺牲取得的成就,最后都要通过谈判确定下来。谈判不仅涉及到中美关系,也涉及到中朝、中苏关系,缺乏对抗美援朝战争意义的深刻理解,缺乏足够的国际视野,是不可能胜任这一工作的。

  结果,电影中的李克农一出场,就从“我出生的那一年,八国联军……”开始讲起,到激愤于“每个中国人赔一两白银”云云,对抗美援朝的意义,做了一番完全民族主义的解释。

  简直太中二了。

图片

  这样的李克农,令我联想起《平原游击队》(1955)中的老秦爷,这老爷子也是一开口就是“庚子那年……”

  老秦爷年轻时参加过义和团,有朴素爱国心,这当然值得尊重,问题在于,比起受过“联合一切被压迫民族,打倒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教育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老秦爷的政治水平无疑要逊色一点。

  五十年代初,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阵营蒸蒸日上,人民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农怎么可能不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谈民族解放?不谈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中国出兵朝鲜,至少有一半动机是利他主义、国际主义的,正如周恩来总理在美军仁川登陆后,代表中国政府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体现了新中国国格的高尚与伟大。

  然而,经过影片中李克农的一番演讲,中国出兵朝鲜就纯粹是出于民族利己主义动机,一点国际主义也没有了。

  影片是在对抗美援朝做刻意贬低吗?如果这样的电影拿到其他国家上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吗?

  相反,美帝国主义却时刻不忘标榜自己。

  《拯救大兵瑞恩》中有美军士兵为保护法国小女孩而牺牲的情节,华盛顿的“韩战纪念碑”则刻着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图片

  陈凯歌在处理停战谈判时明显的大国沙文主义手法,也令人难以忍受:朝中方面首席谈判代表南日大将,居然没有一个正面镜头,并且自始至终一言不发。

  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毛主席高度重视大国沙文主义的问题,始终把朝鲜视为完全平等的同志、战友与伙伴,这是新中国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的本质区别。

  令人不解的是,这种本质区别,在电影中却被粗暴地抹除了。

图片

  影片处理“黄继光堵机枪”的桥段,也很诡异。

  在陈凯歌的镜头中,黄继光正面冲向地堡中的美军机枪,两次被击倒,又两次站起来,终于堵住了枪口。

  这一组镜头,采取的是魔幻、奇幻的表现手法,似乎是在故意呼应网上关于黄继光的各种谣言。

  这些谣言,主要是煞有介事地“从物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体堵机枪是如何不可能。

  既然影片客观上必须回应网上的谣言,难道不应该在完全尊重军史记载的基础上,用现实主义的、具体可信的手法表现黄继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吗?为什么要用这种“一眼假”的表现手法呢?

图片

  《志愿军3》讲述的是停战谈判开始后的抗美援朝历史。

  这一阶段,志愿军在防空、火力等方面,都开始取得优势,远远不是战争初期的情况了,尤其最后阶段的金城反击战,更是打得气势如虹!

  奇怪的是,影片对在战火中迅速成长的志愿军空军,提都不提,包括张积慧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这样的精彩战例,也没有一个镜头,似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不存在志愿军空军这一军种。

  在金城反击战中,涌现了“奇袭白虎团”这样的精彩战例,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因为这一战例具有传奇性、惊险性,最能体现我军灵活机动的战术。影片对此也未有任何表现。

图片

  最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还是陈凯歌处理“炮火下的志愿军”与“炮火下的美军”的不同手法。

  在影片中,每当美军用炮火袭击我军阵地时,就会出现志愿军战士被炸得血肉横飞的近景,乃至特写镜头,体现了一种津津乐道的“暴力美学”,甚至“屠杀快感”。

  但是,每当我军炮火开始还击,甚至用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还击时,陈凯歌就极为吝啬使用近景、特写镜头了,而多使用广角镜头,做俯拍和遥拍——这真是一种非常体贴的拍法,观众无从感知到我军反击的猛烈,也无从体会美军的狼狈与毁灭。

  03

  以2020年《金刚川》【点击阅读】的上映为标志,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在消失多年后重返大银幕。

  这几年,陆续拍摄上映了《狙击手》【点击阅读】,《长津湖》【点击阅读】两部曲,《志愿军》三部曲等,应该说也已经不少了。

  但这些电影,全都令人失望。

  因为这些电影,全都或明或暗地流露出某种“反战”等基调,渲染战争残酷论与美军不可战胜论,透过这些导演的镜头,抗美援朝事实上变成了一种伤痕,而不再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图片

  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没有让我们更加接近与理解抗美援朝,反而充分展示了电影圈殖民化的症候,这未尝不算是一个意外收获吧?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