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文化编辑部:
编辑 陈立忠 汤建林 魏建中
前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成到固化,再从固化到逐渐淡化。
我们从抢救历史资料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性、专业化的手段保存和传承具有历史价值的原始记录,确保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江夏区有代表性的方言如金口、豹澥、湖泗、山坡、五里界等,我们请当地人用方言诵读地方赋,以求整理和保存原乡方言,相信对以后的音韵学研究,有一个小小的帮助。
当今武汉的小学,老师要求学生课堂内外用普通话交流,他们在家也是如此,几乎不说汉(武汉)话。
现在的武汉伢,普遍不说方言,特别是刚出生的孩子,家长也不喜欢孩子们说方言,若干年后,有些方言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进步与退步。
这期节目,得到五里界金界豆艺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会长王淑珍精心献播。在此一并感谢!
赋方言版(王淑珍)
(请点右下角满屏,满屏看视频)
五里界赋
作者 陈立忠
朗诵 王淑珍
仙乡福地,五里有界。传说美兮,千秋万代。唐
宋“三家店”,明清五里界。水陆便捷,交通要塞;
贾客云集,商机岁岁增。风光旖旎,骚朋个个爱。喜哉,民风淳朴,礼义花开;乐哉,物阜民丰,悠悠万载。
雄鸡一唱白,紫气东来快;改革开放,敢为人先;新街东城,流光溢彩。
传奇胜地,钟灵毓秀;得天独厚,位居东方。东靠牛山永流芳,西连郡府近“中央”;南望舒安有保福,乌龙泉水胜宁港;北系庙山接光谷,藏龙岛上飞凤凰。京珠沪蓉穿镇过,武汉四环在成长;南来北往游人潮涌,四通八达道路通畅。嗟夫,有古联先赞:“锦绣山高,脉脉结成龙虎地;梁湖水秀,滔滔流入凤凰池。”①“恩、夹、来、龙、黄”五里交界,“东、西、南、北、中”江夏粮仓。
山清水秀,得尽自然之精华,而恩赐吾乡。凤凰、狮子、老鼠尾,野猪、骡子赛盘龙,牛山、青山攀锦绣;梁子、汤逊、牛山湖,塘堰、山溪、几多港。九山朝阳黛绿色,三水环界碧波漾。梁湖八景,五里花香。山中水、水中山,山水共蓝天一色;画亦人、人亦画,人画与沃土同长。水是命脉,山为脊梁;生成万物,泽及八方;孕育黎民,福祉安康。
俊彦辈出,皆吮山水之灵气,而千古名扬。“义门陈”旌赐“真良家”,“翰林村”乃及第书香;“王皮坊”经济富,“四甲夏”官宦旺;显赫“中屋田”,兴国“江夏黄”。史海沉浮,几度沧桑。早期革命陈功满,百团大战郑福堂;驱逐东瀛倭寇乡勇争先,推翻“三座大山”男女齐上;抗美援朝“三烈士””③自卫反击“一勋章”®;华卿®代表两进京,昌友育人群英榜;勤俭办学胡宜贵,勇斗歹徒聂学良。人杰精神,智慧无双;千秋万代,永远弘扬。张体学植树,播绿色之希望;周恩来题词,成永久之力量。
物华天宝,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界豆”争光。生态农业,锦绣山庄;绿色食品,鱼鳖精养;风味小吃,蒸肉飘香;梁湖螃蟹,享誉四方。旅游观光带五区,招商引资伊托邦;三化彰显日新月异,特色形成地久天长。鉴古思今,人才至上;经典文化,承继有方。光前裕后,传统发扬;打造东方明珠城,谱写历史新华章。五里腾飞,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定创辉煌!
五里界赋普通话版(汤建林)
后记:
江夏区五里界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武天片-黄孝小片。其方言口音与武汉市中心(汉口、武昌、汉阳)的“武汉话”有显著区别。武汉市中心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中小片。
黄孝片标志:五里界方言最典型的特征是保留了入声,这是一个独立的声调。而武汉市中心方言和大部分西南官话一样,入声已经消失,并入其他声调。
“楚剧”的源头:著名的湖北地方戏曲“楚剧”,其道白和唱腔就是基于黄陂、孝感一带的方言,与五里界方言同属一脉。因此,听五里界话会有点听楚剧的感觉。
详细特点分析
1. 声调系统
这是与武汉话最大的不同。五里界方言有六个声调。
调类 例字 五里界读音(调值描述) 对比:武汉话(调值)
阴平 天、高、三 高平调(类似普通话一声,如“天”) 高平调(55)
阳平 平、才、人 低升调(类似普通话二声,如“平”) 低升调(213)
上声 古、口、好 高降调(类似普通话四声,但更短,如“好”) 中降调(42)
去声 近、是、大 中升调(类似普通话二声,但起点更低,如“大”) 中升调(35)
入声 一、六、百、国 短促的高平调(发音急促,有喉塞感,如“一”) 已消失,并入阳平
关键区别:
在武汉话里,“一”、“六”、“百”、“国”等字都读成阳平调(类似于普通话的二声)。
在五里界话里,这些字发音非常短促,像一个被突然截断的高平音,这就是入声。
2. 声母特点
· n/l 不分:这是西南官话的普遍特点。例如,“难”和“兰”发音相同或极其相似。
· 平翘舌不分:通常只有平舌音(z, c, s),没有翘舌音(zh, ch, sh)。例如,“师”读如“司”,“争”读如“增”。
· 部分见组字读g, k, h:在一些老派发音中,部分见组细音字(i, ü 开头)仍保留舌根音声母。例如,“街”读作 gāi,“去”读作 kè 或 qì(两读并存)。
3. 韵母特点
· an/ang 不分, en/eng 不分, in/ing 不分:这也是西南官话的普遍特点,通常只有前鼻音韵尾(-n),没有后鼻音韵尾(-ng)。例如,“英”读如“因”,“灯”读如“登”。
· “儿”化音特殊:黄孝片方言的“儿”化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加卷舌,而是将韵母变成一个卷舌的央元音 [ɚ]。例如,“女儿”读作 nǚ er,其中的“儿”音与普通话的“二”字发音类似。
以下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1. 渠/佢 - 他/她。这是古语的保留,读音类似 qí。
· 例句:渠到哪里去了?(他到哪里去了?)
2. 冇 - 没有。读音为 mào。
· 例句:我冇得钱。(我没有钱。)
3. 忒/忒也 - 太、非常。
· 例句:这个东西忒也好吃了!(这个东西太好吃了!)
4. 晓得 - 知道。
· 例句:我晓得了。(我知道了。)
5. 么事 - 什么。这是黄孝片非常典型的疑问词。
· 例句:你在搞么事啊?(你在干什么呢?)
6. 过早 - 吃早餐。(这个词整个武汉地区通用)
· 例句:你过早了冇?(你吃早饭了吗?)
7. 扎实 - 形容厉害、严重,或指身体结实。
· 例句:他病得好扎实。(他病得很严重。)这个伢长得真扎实。(这个孩子长得真结实。)
江夏区五里界方言是武汉地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方言,是“黄孝片”方言在武汉市境内的一个代表,是研究武汉地区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QiOfs90gv3zN2beew-nj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