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改革,不是把别人的利益装进自己的口袋

图片

  每当听到“改革”二字,不少人的心里会泛起复杂的情绪。因为总有一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行的却是巧取豪夺之实。他们将国有企业划归自己,剥夺职工利益,造成大批职工下岗。更有甚者,目的极不纯正:他们在将工厂私有化后,并未兑现当初盘活企业、做大做强的承诺,反而是迅速剥夺职工的工作权利,然后将工厂土地改变性质,用于房地产开发,一夜间赚得盆满钵满,留下一个烂摊子和一群无助的工人。 这种行为,完全背离了改革的初衷,是对改革的严重扭曲。

  一、伪改革:窃取公共财富的遮羞布

  真正的改革,其目标是释放活力、创造财富、普惠于民。它的核心逻辑是“把蛋糕做大” ,并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大多数人。

  而以上所指出的那种行为,本质是“权力寻租”和“内部人控制”。它们的特点是:

  旗号高尚:以“改革”、“改制”、“重组”为名,披着合法的外衣。

  手段不公:利用职权、信息优势或暗箱操作,将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公共资产,非法或违规地转移至个人或小团体的囊中。

  后果严重:广大为企业发展奉献多年的职工,不仅未能分享改革红利,反而被无情地边缘化,失去了工作、保障和尊严,成为代价的承担者。那个被许诺“盘活”的工厂,最终只是某些人进行土地套利的工具,工业的理想让位于资本的短期暴利。

  另一种同样恶劣的“伪改革”,则发生在分配领域。有人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借口,打着“按劳分配”的旗号,无限度地拉大内部收入差距。厂长经理的收入动辄高达普通职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严重背离了劳动价值。尤其在一些连年亏损的企业,一线工人收入微薄、生活困窘,而管理层却依然坐享高额年薪,活生生上演了一幕“穷了和尚富了方丈”的荒唐剧。 这同样是对改革精神的背叛,它扭曲了激励机制,毒化了企业文化,激化了内部矛盾。

  这根本不是改革,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掠夺。它侵蚀了社会公平的基石,透支了公众对改革的信任,是必须被正视和清算的“伪改革”。

  二、真改革:做大蛋糕与公平分享的智慧

  改革的真正智慧,是双重的:它既要“把蛋糕做大”,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也必须在 “分好蛋糕”上体现公平。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1.创造增量是前提:通过打破体制壁垒、鼓励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让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是无法实现普遍富裕的。

  2.公平分配是基石:改革的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这里的公平,绝非回到“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而是要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这意味着,回报必须真实地反映贡献,让每一位劳动者的汗水都能获得应有的价值。一个健康的激励机制,差距可以存在,但它必须是合理的、透明的,并能激励大多数人共同奋斗,而不是制造两极分化和内部对立。

  成功的改革,其路径是清晰的:它致力于构建一个机会公平、规则公正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价值,最终实现“水涨船高”,使整个社会财富增长,所有人的福祉都得到提升。

  三、拨乱反正:用制度和法律捍卫改革初心

  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任何好的理念和政策,若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都可能被歪曲。要杜绝“伪改革”,就必须 吸取教训,亡羊补牢,从制度建设层面筑牢堤坝。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监管制度,实现对国有资产运营、转让的全过程、无死角监管。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严厉的倒查追责制度,对所有涉嫌“化公为私”的改制企业进行回溯性审查。这种倒查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深入程序是否合法、合同条款是否履行、财务账目是否清晰、法律法规是否恪守等每一个环节,彻查其中是否存在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漏洞。

  对于查实的违法违纪行为,该处理的必须依法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必须通过持续加大反腐力度,追究相关人员的政治与法律责任,形成有力震慑,让后来者不敢、不能、也不想再重蹈覆辙。

  改革,是一项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它的初衷,是富民而非掠民,是创造而非抢夺,是公正而非私吞。

  把公共的、属于大家的财富,通过不正当手段变成私人的财产,这绝不是改革,这是犯罪。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行径,用铁一般的制度和法律捍卫改革的纯洁性,我们才能凝聚共识,让改革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造福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