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之说天下聚焦市场情绪问题,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所引发的市场震荡为例,讨论“稳预期”的极端重要性。
据说西方有个恐慌指数用来衡量人们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情绪,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对适变能力的量化考核指标,具有广泛的经济学与社会心理学意义。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确定性才是最大的确定性,而人们寻求确定性并希望“稳预期”则是普遍的心理,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就特朗普上任100天的施政特别是关税政策所引发的市场震荡来看,世界愈加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的动荡时代。有评论指出:“在这个确定性稀缺的时代,或许唯一能确定的是:特朗普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必须习惯的新常态。”
今天,人们不得不在“反应、情绪、决策、行动、反馈”的闭环中煎熬。原来,市场是有情绪的?有人说不对,是市场主体才有情绪,那么放在当今特朗普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背景下,这种情绪又是如何传导并作用于世界市场的恐慌指数的?于是,我写下了这篇有一定学术性的由之说天下——《论市场情绪:以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震荡为例》,正文如下: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市场情绪成为影响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深入探讨市场情绪的本质、形成机制及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以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震荡为具体案例,分析政策不确定性如何通过市场情绪传导,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一、市场情绪的本质与特征
(一)基本定义
市场情绪是投资者在特定时期对经济环境、政策变化及风险预期的集体心理反应。它本质上是信息不对称、预期差异与行为博弈的综合体现。从宏观角度看,市场情绪是多数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未来走势的集体态度,反映为看涨或看跌;从微观层面,它是投资者或交易者对金融市场整体或特定资产类别的心理状态和预期,涵盖乐观、悲观、贪婪、恐惧等情绪,这些情绪直接左右资金流动和价格波动。
(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其决策常受情绪驱动。在牛市中,投资者往往过度兴奋,喊出“加仓!梭哈!”的口号;而在熊市里,又容易陷入恐慌,发出“市场要完了?”的担忧。这种非理性的情绪波动使得市场走势并非完全基于基本面,而是掺杂了大量的心理因素。
(三)核心特征
1. 周期性:市场情绪如同潮汐,会经历从高涨(贪婪)到低迷(恐惧)的循环,这种循环构成了市场周期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乐观情绪主导下,市场不断上扬,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而当悲观情绪蔓延,市场则陷入下跌,资金纷纷撤离。
2. 反身性:情绪与资金流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信心增强,资金大量涌入,推动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强化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吸引更多资金。反之,情绪低迷时,资金加速撤离,价格下跌,进而加剧悲观情绪。
3. 极端化倾向:市场情绪有时会走向极端,就像“市场先生”寓言中所描述的那样,报价可能过度乐观或悲观,严重脱离资产的基本面。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因过度乐观而形成泡沫,最终导致市场崩溃;而在另一些时候,又可能因过度悲观而出现超卖现象。
(四)实际影响
1. 价格波动:市场情绪对价格波动有着显著影响。以小麦市场为例,当市场出现干旱预期或备货情绪时,投资者对小麦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纷纷买入,从而推动小麦价格坚挺。
2. 交易信号:投资者可以利用市场情绪的极端化进行逆向操作。巴菲特的名言“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就是对市场情绪极端化的巧妙利用,通过反向操作获取收益。
(五)观察工具
恐慌指数、投资者情绪调查指标、买入卖出量比率和高低波动率指数是常用的市场情绪指标,投资者可以结合这些指标来衡量市场情绪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投资策略。
此外,还有一些指标纬度。
1. 定性指标:社交媒体热度、公众讨论频率等可以作为定性观察市场情绪的指标。当社交媒体上对某一资产或市场的讨论热度急剧上升时,往往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关注度的提高和情绪的波动。
2. 定量指标:如港股北上资金流向可以反映外资情绪,当北上资金大量流入时,表明外资对市场较为乐观;股债收益率差则可以衡量市场的风险偏好,收益率差扩大可能意味着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投资者更倾向于安全资产。
二、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震荡
(一)政策不确定性的表现
1. 突袭式加税:2025年4月2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全球商品加征最高54%的关税,这一毫无预兆的政策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发市场恐慌,美股单日暴跌超10%,市场陷入极度混乱。
2. 政策摇摆:在48小时内,特朗普又对75个国家豁免关税,随后却又对中国加征125%2、145%关税,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行为使得市场无所适从,从恐慌到反弹的剧烈切换,让投资者难以把握市场节奏。
3. 模糊谈判条件:特朗普在贸易谈判中提出“开放市场、增加国防开支”等严苛条件,但却未明确执行细节,这种模糊性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对未来贸易局势充满担忧。
(二)对美国与全球市场的多维度影响
1. 政策不确定性与风险定价的波动
——直接成本冲击与供应链扰动:特朗普关税政策直接推高了进口商品成本,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通过提价转嫁压力。宝洁、3M、福特等企业纷纷受到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因此下降,企业盈利预期也随之大幅下调。标普500成分股中90%的企业在财报中提及关税影响,44%的CEO警告“衰退”风险。美国汽车制造商因进口钢铁、铝等原材料成本上升,不仅生产成本增加,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因价格上涨而减少,企业业绩前景黯淡,投资者信心受挫,悲观情绪在市场中迅速蔓延,引发股市抛售,尤其是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行业,如汽车、航空、硬件制造等,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
——通胀与货币政策的博弈: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加剧了通胀压力。美国消费者预期未来一年物价上涨6%,市场担忧美联储可能因此放缓降息甚至重启加息,这进一步压制了风险资产估值。2025年2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创2021年以来最大跌幅,充分显示出市场对“滞胀”的担忧。经济增长放缓预期也因贸易摩擦和关税政策而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纷纷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市场担忧经济增长放缓会削弱企业盈利能力,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债券市场也受到冲击,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悲观情绪主导市场。
2. 情绪驱动的避险与风险偏好转换
——避险资产的需求激增:市场对贸易摩擦升级的恐慌情绪使得投资者纷纷寻求避险,资金大量流向黄金、白银等避险资产。2025年春节期间,COMEX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白银期货涨幅超6%。同时,美债收益率因避险需求上升而下跌,美元指数因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转向的预期波动。加税成本转嫁至消费端,叠加能源价格波动,高盛已将美国通胀预测上调至4.2%。
——风险资产的分化与估值压力:全球产业链断裂风险加剧,美国加征关税导致许多跨国企业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受到严重冲击。依赖服务业务(如云计算、广告)的科技巨头(谷歌、微软)受冲击较小,而硬件企业(苹果、特斯拉)因供应链风险股价大幅波动。市盈率超30倍的科技股(如英伟达、特斯拉)对政策变动的敏感性更高,盈利预期的微小调整即可引发剧烈抛售。
3. 市场情绪的自我强化与反转机制
——“预期先行”与政策博弈:市场往往倾向于提前消化负面预期,在关税正式实施前,美股和加密市场已因避险情绪下跌,比特币跌破牛熊分界线。投资者将关税视为谈判筹码,一旦政策出现缓和迹象,如对加拿大、墨西哥关税的推迟,市场便迅速反转,2025年2月美股V型反弹就是典型案例。
—— “CEO看跌期权”与市场博弈:企业通过密集发布盈利预警向政府施压,市场则押注政策转向可能带来的利好。标普500成分股企业集体下调指引后,美股反而反弹,反映出投资者对“政策救市”的强烈预期。
4. 长期结构性影响与情绪惯性
——供应链重构的长期成本:若关税政策长期化,企业需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福特计划减少对加拿大、墨西哥的依赖。但这一过程将增加大量资本开支,削弱企业利润率,进一步抑制市场风险偏好,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投资者行为模式的改变:反复的政策波动导致市场波动率上升,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交易而非长期持有。恐慌贪婪指数在2025年2月跌至“极度恐惧”区间,与2022年加息周期相似。经营决策困难也因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而加剧,企业在制定长期战略和投资计划时变得十分谨慎,普遍持观望态度,市场活跃度下降,整体情绪趋于悲观。消费者因担忧物价上涨而开始囤积商品,这种行为虽在短期内导致市场需求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市场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三、结尾的话
正当这期由之说天下落笔之时,看到一条重磅消息:沃尔玛、家得宝(Home Depot)、塔吉特(Target)等美国头部零售商已通知中国供应商恢复因关税战暂停的货物运输,并明确表示关税成本将由美方承担。看来,美国杠不住了。
由此想到,市场情绪本质上是信息不对称与预期博弈的结果。特朗普关税政策通过制造成本冲击、通胀压力和政策不确定性,触发投资者从风险偏好转向避险,再通过政策信号的微妙变化引发情绪反转。这一过程不仅凸显了市场对短期事件的高度敏感,也揭示了全球经济体系在政治干预下的脆弱性。未来,市场情绪的主导因素可能从关税本身转向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如美联储政策路径、企业盈利韧性等。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落地后的实际经济数据与市场预期的差异,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势,降低投资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尽管未来市场的走势,还将超乎人们的想象,但中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借用王毅外长的回应:“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4月19日,新华社在经济随笔《把握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中如是写道: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敞开大门,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确定性。”
——其超大规模的经济体优势,是我们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是“确定性”之基。
——当全球投资者都在寻找确定性时,中国用实实在在的承诺和行动表明: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