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真是伟大!最近又出现一个新词,叫做“金融脆弱性”。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课题团队发布的《中国灵活就业者金融健康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灵活就业者呈现金融脆弱性,用最通俗的话讲,他们不仅处于负债状态,而且随时可能资不抵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灵活就业人口达到了2亿。这就意味着至少1亿人正在这样的焦灼边缘过日子。1亿——这是个比希腊、葡萄牙、瑞典等很多欧洲国家总人口还要多的数字。
过去几年,灵活就业、平台经济像被神化一般,被夸耀为“救了无数人的饭碗”。有人心存感激,认为要不是有了这些平台,广大务工者、兼职者、自由职业者恐怕真要流离失所。
但数据却显示,灵活就业所创造的所谓就业人员,半数处于金融脆弱性的状态!这是创造就业呢?还是创造负债呢?
资本和员工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养活”关系,而是相互成就。没有普通员工的起早贪黑,平台再多的风投、再惊艳的技术都只能是PPT里吹出来的泡沫。可当分回报的时候,劳动者往往只捞到生存线上的那点工资,而资本却能轻易收割巨额利润。
看看美团的财务报告就知道了。2024年,公司年收入高达3376亿元,同比增长22%;全年溢利358亿元,几乎是上一年的3倍,净利润率也从去年的5%提升到11%。而平台的配送服务收入、佣金和营销服务收入,每一项都以接近20%的速度高速增长。企业账面上的现金加短期理财投资,总额高达1682亿元。这是一台无比高效的利润机器,在资本市场持续获得追捧。
可与此同时,平台依赖的却是无数一线员工的辛劳付出:外卖骑手风雨无阻,凌晨接单,深夜送餐。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投身灵活就业,只是因为找不到体面稳定的岗位。劳动的回报,与平台利润的增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过去一年,美团利润率暴涨180%,而底层员工的收入有没有增长?有没有想象中的几倍、几十个点的增速?谁都知道答案——他们甚至可能还要面对平台不断变相“挤水分”:派单规则调整、奖励门槛变高,甚至出现各种“无责任解约”。
现实往往就是这么魔幻:剥削发生的时候,资本口口声声“共渡难关”,要“和员工一起奋斗”;可一转眼,到了利润分配的时候,员工却成了被分得一干二净的“剩余价值”。
更让人无奈的是,相当一部分人竟然已经在资本的叙事中“自我感动”,把所有的艰难委屈,统统合理化为“自己还不够努力、公司给了饭碗就得感恩”。于是,有人心甘情愿成为压榨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为平台省下一块是一块而自豪;有人自发带头吹嘘资本的“高瞻远瞩”,仿佛自己也是“公司成长史”中的英雄。但现实是,平台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员工的“肉身下沉”,是真实的劳动、汗水和牺牲。
资本并不慈善。平台经济之所以能在中国风靡,从来不是因为它给了劳动者“多少机会”,而恰恰是因为它懂得如何大规模利用劳动者的无奈与焦虑,将外部的不安全感转化为企业利润的“安全垫”。底层劳动,风险外溢,压力层层传导,最后都汇集到灵活就业者和普通打工人的身上。
劳动不是资本的恩赐,岗位不是资本的赏赐。平台依赖员工成就自我,不是员工要感谢平台,而更应是资本对劳动者心存敬畏,真正将利润的增长转化为尊重与回报。只有如此,才可能让社会的分配更加公平,劳动者才能体面地生活,有勇气对抗日益加剧的‘内卷’。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每一个普通劳动者都值得拥有体面生活的权利,都有资格获得与辛劳付出相称的回报。无论外卖员还是网约车司机,无论工厂工人还是商场导购,他们不是平台的“幸运收割品”,更不是需要被施舍的对象。正相反,是平台需要感谢他们的坚守、质朴与奋斗。我们真正应该破除的,就是那种“怀着感激之心默默吃苦、理所当然接受剥削”的心态。因为,自我感恩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远离公平的生活;拒绝被“感恩资本”的枷锁套牢,我们才可能争得体面的明天。
是时候破除对资本心存感激的心态了。
豪宅深处、灯红酒绿,资本家们温柔地摇晃着高脚杯,浏览着增长的利润报表,偶尔在朋友圈晒一张度假照片、谈谈“创新”“奋斗”,顺便感叹一句“感谢有你们,让企业变得更伟大”。而现实中,这群举杯共庆的上流人士,未必知道今天又有多少灵活就业者,正在焦虑着还不上明天的账单。
全国一亿多灵活就业者,真实生活在负债与崩溃的边缘。更可悲的是,太多人已经被资本宣传洗脑,心甘情愿为资本增效,自己省吃俭用,成为平台拼图上的一只“牛马”。他们一边被剥削,一边还为企业的发展伟业热血沸腾、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