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主要讲淞沪抗战开打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情况。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大家不愿穿国民党的军装怎么办?【王立华28】
1936年底,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答应联红抗日被放回南京后,就开始了国共之间的谈判,一直到七七事变、平津失陷后还是没有结果。
蒋介石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用谈判的办法,达到战场上不能实现的目的,把红军收编化解掉。甚至提出:只准编两个4团制的师,一共保留15000人;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直属蒋介石的行营指挥;各师参谋长和各级副职,自副师长至副排长都要派;要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出洋,各边区武装的首脑也要离开;闭口不提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等。这是投降条件不是合作条件,我们不可能答应。
平津已经被占领了还不松口,直到1937年8月13日,日寇突然发动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战火烧到南京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中日战争已经无法避免,蒋介石急着要红军开赴前线与日寇作战时,谈判态度才有变化,僵持已久的诸多问题才得到解决。
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关于与国民党谈判的十项条件的训令,指出:“两党合作须建立在一定原则上,目前最重要问题,须使党与红军放在合法地位。因此要求国民党迅即实现下列各项,以便红军早日开赴前线杀敌。”要求实现的各项是:(一)发表我党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谈话;(二)发表边区组织;(三)发表指挥部;(四)发给平等待遇之经费;(五)发给平等待遇之补充器物;(六)红军充任战略的游击支队;(七)在总的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发挥红军特长;(八)为适应游击战原则,须依情况出兵与使用兵力;(九)不分割使用;(十)第一批出动红军的使用区域,在平汉线以西、平绥线以南地区,并受阎百川(阎锡山)节制。
就在这一天,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协议,蒋介石基本同意了中共中央最后提出的十条。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О师、一二九师3个师,划归阎锡山第二战区序列。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同时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但在蒋介石的委员长令中,依然在措辞上耍流氓、玩把戏。把他被迫联共抗日,说成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对共产党“既往不咎”,把红军主力说成“陕北流窜土匪残部”,把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说成“收编”等,但他不得不同意改编,这是最大的改变,国民党已经开始抗战也是最大的进步。因为抗日大前提已经实现,共产党、毛主席以抗日救国为重,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宽容了蒋介石那些小动作。
1937年8月25日,朱德、彭德怀通电就职。中国共产党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红军改编命令。
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红军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
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此前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
八路军下属的3个师分别是:第一一五师,第一二О师,第一二九师。全军共46000人。这3个师的编制,是经过半年多谈判争取来的,最初我们提出的方案是12个师,但蒋介石不答应,最后在日寇开打上海的逼迫下,总算答应了八路军编3个师。后来还有其他的改编。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主要有4部分:一是八路军;二是南方8省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三是从1932年组建,到1937年发展到11个军数万人的东北抗日联军;四是由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中区纵队、韩江纵队组成的华南游击队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革军委、毛主席在红军改编中的基本思想,下面把八路军各师的情况介绍一下。
第一一五师:共15500人。
师长林彪(原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东征后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副师长聂荣臻(原红一军团政委,两个月后恢复红军传统政治工作制度任一一五师师政委),参谋长周昆(曾任红八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改编八路军半年后在山西携款失踪,下落不明),政训处主任罗荣桓(此前任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两个月后任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副主任萧华(此前任红一方面军二师政委)。
一一五师是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由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和陕南第七十四师合编而成。一军团是党中央毛主席长征带到陕北的部队,由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而成。十五军团是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而成。此前东征期间,红二十七军归方面军直辖,后编入八路军第一二О师。七十四师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离开陕南后,以陈先瑞为师长在留下部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一五师下属两个旅:三四三旅,三四四旅。
红一军团改编为三四三旅,旅长陈光(此前为红四师师长,林彪到抗大当校长后,他代军团长),政治委员萧华(此前为红二师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改编为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此前为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政治委员黄克诚(此前为红四师政治委员)。
陕南七十四师改编为第一一五师留守处,后编到西北留守兵团,承担保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任务。一一五师实际出征14400余人。
按照毛主席的部署,一一五师是红军的抗日先遣队。8月22日,由陈光和罗荣桓率领的第一批部队,率先从陕西三原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第一二О师:共14000人。
师长贺龙(原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红二军团军团长),副师长萧克(原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四方面军31军军长),参谋长周士第(曾任南昌起义部队第25师师长,到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参谋长),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原红二方面军副政委,恢复红军政治工作制度后任一二О师政委),副主任甘泗淇(原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一二О师是以红二方面军为主体,有红二军团、红六军团,还有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编入二方面军的原中央红军红九军团改编的红32军,还有陕北红军中贺晋年领导的红二十七军、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八军(此时刘志丹已经牺牲,宋任穷任军长),还有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二师、赤水警卫营、前总直属的一部。
一二О师下属两个旅: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三五八旅是由红二军团和红二十八军合编而成,旅长张宗逊(秋收起义是连长,此前是军委一局局长),政治委员李井泉(此前是红二方面军四师政治委员);三五九旅是由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等部合编而成,旅长陈伯钧(此前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红六军团军团长),政治委员王震(此前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改编时,贺龙主动提出二方面军留下一部分部队保卫党中央,所以40%的兵力留在了陕甘宁边区。包括三五九旅属下的七一八团,还有陕北红军改编的师部直属的4个独立营都留下了。
一二О师实际出征人数为8400余人。
第一二九师:共13000人。
师长刘伯承(曾任南昌起义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西路军遇挫后任援西军司令),副师长徐向前(此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西路军总指挥),参谋长倪志亮(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后勤部部长),政训处主任张浩(此前是共产国际代表,援西军政委,恢复红军政治工作制度后任一二九师政委),副主任宋任穷(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连党代表,红军学校政委,到陕北后任红二十八军政委、军长,援西军政治部主任)
第一二九师主体,是四方面军没有过河的四军、三十一军,陕北红军第二十九军、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骑兵团等部改编而成。
一二九师下属两个旅:三八五旅,三八六旅。三八五旅是四军改编而成,旅长为王宏坤(曾任红四军军长、政治委员)、副旅长为王维舟(曾是川东游击司令员,四方面军到川陕后改编为红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后被张国焘撤职,到陕北后任军委四局局长,负责教育训练和军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但改编后三八五旅旅部留在了陕北。部队到前线后,1938年6月,在太行区又组建了新的旅部,旅长陈锡联(原三八五旅下属的七六九团团长),政委谢富治(三八六旅下属的七七二团政训处主任),一二九师编制中有两个三八五旅:一个以陈锡联为旅长,在前线,一个以王宏坤为旅长,在后方;三八六旅是第三十一军改编,旅长陈赓(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副旅长陈再道(此前是红四军军长)。
改编后,三八五旅旅部和下属的第七七О团,还有陕北红军改编的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等,都留守边区归留守处建制。
一二九师实际出征人数为9160余人。
为什么要设置留守处,而且留下一定数量的部队?
本来毛主席提出红军改编为12个师,反复谈判不成,又提出底线是编4个师,其中3个师赴抗日前线,1个师留守延安,但蒋介石断然拒绝。最后达成妥协,延安可以设一个留守处。
因为,陕甘宁边区东临黄河,河对岸就是日军大兵压境的山西省,日军进攻很快就向河防逼迫,一旦河防失守,不仅边区不得安宁,中央与出征部队的联系也会被切断,所以,保卫河防是留守部队的第一任务。另外,蒋介石一面要红军主力全部出动,一面却在陕甘一带部署了10个师的兵力,这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没有预防准备,极有可能发生不测,总不能把后方根据地和首脑机关让人端掉吧。还有,边区内部有较大的土匪团伙40多股4000多人,烧杀抢劫,很不安宁。
当时,也有党内同志提出,陕北地瘠民贫,不宜做抗日大本营,以主力走后根据地守不住,主张党中央随主力走。毛主席对此却有不同的认识,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他就不同意走州过府,认为那是单纯军事观念和流寇主义,对已经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从不主张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地保卫巩固和发展,一点一点地积攒革命的家业。部队改编时他提出三点意见:
“(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十年内战留下的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出征抗日的依托,党中央要在这里扎根。(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有它的优势,从地理条件上说,它交通不便,又有黄河阻隔,是敌人进攻的薄弱环节,它距离华北前线不远,指挥比较便利。(三)由于大革命的影响,当地群众有较高的觉悟,我们又有了两年的工作基础。主力开赴前线,对敌人是很大的威胁和钳制。我们再留下一支部队,党中央在西北立足是完全可能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下达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命令的同时,毛主席又下达了《关于陕北红军各独立军师改编的电令》,把陕北红军基本留在了边区,还有二、四方面军的部分部队。其中:
原陕南七十四师,改为一一五师辎炮两营,驻防富县、甘泉一带;
原独二师王兆湘部,改为一二О师工兵营,驻防神府;
原独一师及陕北独立团,改为一二О师特务营,拟驻防靖边、横山一带;
原二十七军,改为一二О师辎炮两营,拟驻防安边、宁条梁以南地区;
原三十军,改为一二九师炮兵营,驻防庆阳、镇原一带;
原陕甘宁第三团二三连和关中警卫营,合编为一二九师辎重营,驻防宁县一带;
原陕甘宁一、二、四团,改为一二九师工兵营,驻防环县、合水一带;
原二十九军,改为一二九师特务营,驻防定边和盐池;
此外,一二九师留下一团驻防同官或洛川,留下一团驻防淳化、旬邑、正宁一线。这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
整个陕甘宁边区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以神府、靖边、安定、志丹、肤施、甘泉、富县、洛川等县为东地区,留守处以陈伯钧为主任,陈先瑞为副主任;以定边、盐池、环县、庆合、正宁、淳化、旬邑等县为西地区,留守处以王宏坤为主任,王维舟为副主任。
改编的八路军一共46000人,开赴前线的部队约32000人,留守处留下的部队约14000人。八路军3个师每师编制两个旅,留守部队分为东西两个地区,也相当于两个旅。留守部队统受中央军委参谋长萧劲光指挥。
留守处主任命令下发后,毛主席对萧劲光说:“蒋介石给你个主任,我给你个司令员,叫起来也好气派些!”他还亲自参加了留守处成立的军事干部大会,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讲到最后拍着萧劲光的肩膀说:同志们,我的延安,就靠这位老兄吃饭,靠你们留守部队吃饭啊!还看着萧劲光说:萧劲光啊,我准备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你也得做这个准备哟!
1937年12月,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后改为留守兵团,萧劲光任留守兵团司令员,留守部队改为8个警备团和一个骑兵团。留守兵团下属的武装力量还有:以高岗为司令员的保安司令部,下属关中、庆怀、三边、神府4个军分区;以陈奇涵为司令员的绥德警备司令部等。从而构成对中央首脑机关和陕甘宁边区的后方守卫力量。
萧劲光(1903-1989)
萧劲光与毛泽东
八路军改编出征后,9月11日国民政府军政委员会又来电令,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朱德、彭德怀为总司令和副总司令。但八路军出师已经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除正式公文外,一般情况下,人们仍称八路军。从此,八路军就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代名词,一直到解放战争初期,人们还叫解放军为八路。甚至在蒋介石跑到台湾之初,还在忌惮八路。台湾基隆市的街道,从爱一路到爱九路,独缺“爱八路”;从义一路到义九路,也不见“义八路”。
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基本按照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改编。八路军下属3个师,每个师定员15000人,共45000人。因为要设置三个师以上的指挥机关,编46000人。后方守卫力量存在于各师编制中,以各师留守部队名义存在,这种安排合情合理合法。
第二,基本以三大红军主力为基础改编各师。一一五师以一方面军为主,一二О师以二方面军为主,一二九师以四方面军为主,按陕北红军的数量可以编成一个师,但蒋介石只给3个师的编制,陕北红军只好分散配置在各师中。但实际上他们还是一个整体,在改编时就考虑让他们充当各师留守部队,在后方接受留守兵团的统一指挥。
第三,基本以原来领导体系配备领导干部。一一五师林彪、聂荣臻,第一二О师贺龙、萧克、关向应,一二九师刘伯承、徐向前、张浩等。四方面军到西北后主要领导和部队过河成为西路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失败后部队大部损失,没有过河的两个军组成援西军,刘伯承和张浩分别是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改编时徐向前已经回到延安,陈昌浩没有回到延安,还有一批将领没有赶回来,此时刘伯承、徐向前、张浩作为师长、副师长和政委也顺理成章。三十一军军长萧克到一二О师当副师长,早期曾在四方面军当过师长的陈赓,到三十一军改编的三八六旅当旅长,也是合情合理。
第四,守卫中央首脑机关和陕甘宁边区的任务,主要由陕北红军和二、四方面军一部组成,这是一种政治上的高度信任,也是对陕北红军本土优势的科学安排。还有,原红一方面军编成的一一五师,作为抗日先遣队率先出动到向东发展的抗日前线,安排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没有留在后方。不像国民党军那样分嫡系部队和非嫡系部队,把非嫡系部队放在前面消耗,保存嫡系部队的力量。
第五,改编为八路军后领导干部基本都是“降职”的。由方面军总指挥、政委当八路军的师长、副师长和师政委,由军团长当旅长副旅长,由军长当营长等,下降了五六个级别,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这支抗日军队中并没有成为主要问题,没有影响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积极性,也没有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反而到前线很快发展起来,靠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大了。1937年8月下旬改编,到年底就由46000人迅速发展到80000人,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发展到近103万人。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是如何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从国共谈判开始,与蒋介石争的就是对枪杆子的领导权,这也是我们绝不会放弃的。
出征前,先是根据红军改编的情况成立了新的中央军委,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张浩、徐向前等11人组成,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主席。
中央还决定,在师以上及独立行动部队组织军政委员会,这是党的秘密组织,不向下级宣布,它指导全部的军事和政治及党的工作,并向上级军政委员会或中央负责,由该部首长及其副者和政治部主任等5人组织之(其余2人由上级指定),其名单和书记均由上级军政委员会或中央指定与批准。军政委员会是集体领导,单一首长对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不同意时,则由上级军政委员会或中央解决之,但在未解决前仍须执行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师团两级及总部和师的直属队组织党的委员会,领导党的一切工作,保证党在部队中的绝对领导。连队党的支部是党在部队中的基本组织。
1937年8月29日,在主力开赴抗战前线情况下,中央决定前方设党的军委分会,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张浩、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关向应等9人组成,以朱德为书记、彭德怀为副书记,负责八路军出师抗日前线后的领导工作,受中央军委会统辖。各师成立军政委员会,第一一五师是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周昆、萧华,以林彪为书记;第一二О师是贺龙、关向应、萧克、甘泗淇、王震,以贺龙为书记;第一二九师是刘伯承、张浩、徐向前、陈赓、王宏坤,以刘伯承为书记。各师军政委员会均受军委分会统辖。
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保证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这也是八路军在敌后抗日战场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是部队的思想转变工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消息刚一传开,就引发了一股怨恨、困惑、沮丧、委屈的情绪,相当一部分红军干部战士从感情上接受不了。多年与国民党军殊死作战,有多少战友和亲人倒在国民党的屠刀和枪炮下?天天打白狗子,自己成了白狗子,对改编想不通。有的拒不换装,有的扔掉青天白日帽徽,有的甚至留条他去。有的干部甚至说:我宁可回家当农民,也不穿国民党的军装,戴青天白日帽子。
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摆在首位,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领导带头深入部队做思想工作,用真理真情统一认识,凝聚人心。
刘伯承对大家说:我也不愿穿国民党的军装,但是,大敌当前,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抗日。不把日本侵略者赶走,我们就不能生存。要懂得民族解放就是阶级解放。都闹回家,谁去抗日?革命多年,应当有起码的觉悟。要识大局,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顾。
贺龙对大家说:我贺龙不愿红军改名的喽!红军不改名,蒋介石就不肯抗日。红军是名改心不改,一颗红心为人民嘛。红军改了名,还是党中央、毛主席、朱总指挥领导。红军改名,是党中央的决策,全体红军战士、共产党员,必须无条件服从。我,贺龙,就无条件服从。
朱总司令在誓师大会上说:同志们,你们思想不通,党中央知道,毛主席也知道。我是受党中央毛主席的委托,来做你们的工作的。现在国共合作了,我们工农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了消除各阶层的疑虑,我们可以穿统一的服装戴青天白日帽徽。同志们思想不通,甚至有的高级干部思想也不通,这个心情我们理解。毛主席说了,红军改编,统一番号是可以的,但是,有一条不能变,就是要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不只要解决部队的思想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仗究竟怎么打?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遵循什么样的抗战政策?完成什么样的基本任务?如何处理统一战线中的关系?要防止什么样的政治倾向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啊!
下一节重点讲这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