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最早授军衔是在1955年9月27日。
关于是谁最先提议设军衔制的,坊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罗荣桓提议的。1950年7月4日,罗荣桓在中央军委会议上,代表总干部管理部提议开展军衔和奖励工作。原因是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由于缺乏统一指挥标识,导致各野战军出现协同方面的问题,战争结束后,罗荣桓等人就开始积极推动军衔制度建设。
另一种说法,是彭德怀提议的,而且还提了两次。
第一次是1951年10月1日,彭德怀在朝鲜向毛主席发电报提出七项战备工作建议,其中之一是:“我人民解放军来自各地区,存在许多不同的具体制度……由于长期没有官阶制度,一时确定官阶是有困难的。因此,现在应采取过渡性的办法,规定职务来识别军队成员,以满足目前战斗的需要。”
第二次是1953年9月8日,彭德怀在向毛主席的报告中再次提到:“军衔主要用于确定每个士兵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责,以便按照职责和规章制度行使权力;同时,军衔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他们在军队中的工作和进取心。”
彭德怀之所以一再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抗美援朝期间,由于部队数量庞大且来自不同单位,导致指挥上出现了混乱情况。彭德怀认为,实行军衔制可以根据职务的高低来区分,由职务高的军官来指挥作战,从而避免战斗中的混乱情况。
应该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1955年正式授衔前,负责具体评定工作的,就是彭德怀、罗荣桓、徐立清、宋任穷、赖传珠五人。
最先提议军衔制的,究竟是罗荣桓,还是彭德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毛主席对此一直持保留态度。
就是说,对于罗荣桓或彭德怀提议的军衔制,毛主席心里是不赞成的。为此,他还拒绝接受专为他本人设立的“大元帅”军衔,称“这个军衔是封建的东西,但我们现在还需要用,对外还要用”。此后,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对军衔的反感,称军衔的肩章等为“牌牌”。
毛主席为什么不喜欢军衔制呢?
因为,在毛主席看来,军衔制无异于军队中的等级划分。他说:“我看那个牌牌,就不舒服。过去没有牌牌打胜仗,现在有了牌牌,我看要打败仗了。”
毛主席这样说,是有原因的:一是在军衔评定的时候,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军衔偏低,表现出了不满情绪;二是在军衔制实行后,有些人开始攀比,影响了军队团结;三是军衔制要求的差异化待遇,助长了个人名位思想,背离了官兵平等的传统。
总之,毛主席在內心里对等级森严的军衔制非常反感。
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由于军衔制是五十年代借鉴苏联模式而实施的,因此被批判为“修正主义”产物。
1964年,毛主席提出“反修防修”号召,军队高级干部减薪成为“革命化”措施之一。
这年8月,中央军委拟订军队高级干部减薪方案,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与总参谋长罗瑞卿赴北戴河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讨论中,贺龙提议说:“是不是连军衔一起取消算了?”
毛主席立即回应:“取消!搞掉那块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
9月,军委办公会议通过《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认为军衔制“不符合我军优良传统”,且“助长等级观念”。
11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向全军征求意见,强调军衔制“利少弊多”。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由国家主席刘少奇签署命令公布,6月1日正式实施。
取消军衔制后,全军换装统一制式军服,废止西式礼服和军兵种符号,以“四个口袋”区分干部与士兵。
因为全军换装统一制式军服是在1965年,所以被称为"65式“军服。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65式军服,无论将军或士兵统一着装,充分体现了官兵一致的纪律美,彰显了军民一心、平等建设的时代理念,成为了七、八十年代人人谋生产的精神标志——军人、群众皆以拥有它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