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猴急了,地主家没余粮了,但不要胡折腾!

  湖北省布政使李大人在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专题会议上提出“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工作要求,并要求通过“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推动改革。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船不如租船,租船不如买船”的历史伤疤,唤醒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集体记忆,揭开了“恒大”高杠杆化的金融脓疮。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暴露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当决策者陷入“猴急”的政绩冲动时,再丰厚的“地主家底”也经不住胡折腾,终将会沦为荒芜的废墟。

  一、历史教训与政策反思:“造船不如租船”的代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船不如租船,租船不如买船”的政策导向,本质是追求短期成本节约而忽视长期战略安全,其危害已为惨痛的历史教训所证实:运10、直8、远程轰炸机、大型导弹驱逐舰、长城/曙光大型计算机项目、光刻机、数字焊接系统等一系列军用、民用高精尖技术项目纷纷下马,大批科研人员转业、转岗,中国在这些领域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化为乌有,与外企合作到最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实惠?市场被外企占领了,核心技术无一例外地仍掌握在外企手里,处处被人卡脖子,我们除了出地、出人、出钱、出力、出原材料,大量消耗资源和挣几个辛苦钱外,盖为外企作了嫁衣。我们不仅在经济上交了昂贵的学费,还在政治上失去了很多尊严。“自己不努力,谁都靠不住”,这不仅是一个沉重的历史教训,更是对中国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启示。

  二、历史教训:短视行为的代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地区和企业在利益驱动下,通过“崽卖爷田不心疼”的短视模式处置国有资产,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长期发展潜力丧失。例如,某些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森林、矿产等资源低价出售或过度开发,忽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最终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民生受损。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收益,违背了资源管理的科学规律和生态伦理。

  三、历史之殇:国有资产流失的“无底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转型的浪潮中,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一场隐秘的财富掠夺。最高检曾披露的“生猪屠宰链”式操作,生动诠释了这场灾难的运作逻辑:官员将国有资产视为“病猪”,国企高管联手评估机构“刻意压价”,内定商人以“白菜价”接手,最终优质资产被包装上市,财富却流入私人腰包。这种流失,本质是监管缺位与价值评估体系崩塌的恶果。当土地、矿产等资源被随意贱卖,资金流向海外或暴富者口袋,社会再生产动力被生生掐断。更讽刺的是,部分流失资金竟被用于盲目扩建政绩工程——某地官员为打造“亚洲最大广场”,强行征用良田,最终项目烂尾,只留下荒草丛生的“面子工程”。这种决策,不是发展,而是对公共财富的集体谋杀。

  四、恒大之鉴:高杠杆化的“资金迷途”

  “恒大”集团的崩塌,则是另一种“猴急”的典型。其“借鸡生蛋”模式,以少量自有资金撬动巨额债务,资金如脱缰野马般涌入土地囤积、多元化投资。当“三条红线”政策收紧,资金链瞬间断裂,最终由普通消费者和投资者承担风险。“恒大”的悲剧,揭示了杠杆化若缺乏风险控制,资金将脱离实体经济,形成金融泡沫。更吊诡的是,部分资金竟被用于盲目扩张文旅项目——某地“恒大童世界”投资百亿,却因规划失误沦为“鬼城”,资金蒸发如泥牛入海。这种决策,不是创新,而是对市场规律的公然践踏。

  五、“三资化”改革:破局还是重蹈覆辙?

  李大人的“三资化”改革,试图通过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唤醒沉睡资产,其初衷值得肯定。例如,湖北将低效商业地产改造为科创园区,资源价值重估初见成效。然而,改革若缺乏严肃追责机制,恐将重蹈历史覆辙。当前社会担忧集中于两点:一是若资产评估不透明,可能再现“生猪屠宰链”式流失;二是证券化产品设计不当,将引发市场动荡。某地试点市政资产证券化,因收益预测虚高,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便是明证。更需警惕的是,部分官员为追求短期政绩,强行推动“三资化”项目,却忽视民生需求——某地将公立医院资产证券化后,医疗费用飙升,公众怨声载道。这种改革,不是盘活,而是对公共信任的透支。

  六、追责之剑:斩断“猴急”的政绩冲动

  历史与现实的教训警示我们:若不对胡乱决策、盲目上项目、搞政绩工程的行为严肃追责,“三资化”改革终将沦为一场数字游戏。最高检在粮食购销领域职务犯罪专项整治中,通过“受贿行贿一起查”“追赃挽损”等举措,挽回了1646万元损失,这为“三资化”改革提供了追责范本。必须建立“终身追责制”,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官员,无论调离或退休,均需依法严惩;对盲目扩张的国企高管,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让“猴急”者心生敬畏,让“地主家”的余粮真正用于民生。

  猴急了,地主家没余粮了!这句俗语,道出了资源枯竭的终极恐惧。但我们是否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地方政府为什么没钱了?钱都到哪儿去了?花掉的钱是否都合理?流失掉的钱都到了谁的腰包?追回来多少?胡乱花钱的人都受到追责没有?

  湖北省布政使李大人的“三资化”改革,本是一场自救行动,但若不能以史为鉴、以法为绳,终将沦为另一场灾难。当决策者放下政绩冲动,当追责之剑高悬,改革方能真正成为“盘活沉睡资源、转化活力资本”的良方。否则,再丰厚的家底,也禁不起“猴急”的折腾。

  破解湖北省布政使李大人“猴急”式一困局,需要构建三重制度防线。首要的是建立科学的决策评估体系,引入“长远影响评估”机制,对重大经济决策进行全周期成本效益分析。其次,必须完善国有资产交易的监督制衡,实现评估、交易、监管环节的分离,并引入社会监督。最重要的是改革官员考核机制,将可持续发展指标纳入政绩评价体系,从源头上遏制“短平快”的政绩冲动。德国“债务刹车”机制(联邦政府新增财务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35%,联邦政府债务规模不得超过GDP的60%,若联邦政府收入超过支出,超额部分需用于偿还债务而非增加开支。)证明,健全的制度设计能够有效平衡发展与风险,官员政绩冲动与国家长治久安。

  当改革沦为“拆东墙补西墙”的数字魔术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余粮”,更是对未来的信心。没有责任兜底的“创新”,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挥霍浪费。

  或许,真正的改革不在于“盘活资产”,而在于“盘活责任”——建立“改革透明度指数”,强制公开资产交易全流程数据;引入“技术安全否决权”,对涉及核心技术的资产处置需跨领域专家投票;设立“公民诉讼基金”,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司法途径追讨流失资产,让每一份权力都暴露在阳光下,让每一笔交易都经得起历史的拷问。唯有如此,“地主家”的余粮才能真正滋养这片土地的未来。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