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提问“你从哪里得知毛主席的影响还在持续?”下面涌现出1589个回答(这是截止于写此文时的数字,几小时后已增加到1621)。细细读去,被一篇篇出自真实感受而感人肺腑的小文所感动,不知不觉竟让热泪盈满了眼眶。于是心中涌起一股冲动,想把这些动人的真实故事与和我一样敬佩教员的朋友们分享。着手这么做,就像拾起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用一根线串起来,即刻感受到互相辉映的光芒。在它的背后,是无数颗灼热的心,发出同样的呐喊,汇聚成足以震撼大地的声音——我们永远记着他!
答文太多了!不可能每篇都记录下来,只能做一些筛选。第一,选了2025年9月以来的时间范围,因为这个时间段包含着9月9日那个特别的日子;第二,选了获赞100以上的,这就意味着,每一篇答文都代表者上百,上千乃至上万人的心声。还有许多论述伟人丰功伟绩的长篇答文,因篇幅有限,只能忍痛割爱了。(还有的只写一句“毛主席万岁”就获赞成百上千。)
1,署名“更深的蓝”,获赞10000。
有次休假,开车回家,路过湖南,特意赶去。
说实话,橘子洲头实在无聊,没有任何娱乐设施、没有任何风景。
但即使这样,教员的雕像前面人山人海,人们久久不愿离去。只是在那里站一会,就能切实感觉到大家对教员的依恋和缅怀。
2,署名“最丑的石头”,获赞7300。
河南博物馆搬迁到新址后,原址改为商业用地进行了拍卖,购得土地的房地产企业把这里规划成了一座大型商场。
2003年开始对原址上的地面建筑物进行拆除,最后只剩下原先大门口高10米左右的主席立像雕塑,特别醒目。
当施工单位要对雕像进行拆除时,引发市民愤怒,发生了持续一周多的保护运动,普通市民自发昼夜不停轮流看护。
多套方案都没有让市民妥协,开发商最后选择躺平。
2008年雕像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
2010年市政府回购土地使用权,改为公共绿地,后改建为商城遗址公园。雕像产权仍归河南博物院所有,承担日常保养、保护责任。
现今,主席雕像前仍日日鲜花摆放,不时有人祭拜。
3,署名“前进的逃跑主义”,获赞2255。
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时,边境局势紧张,基层干部接到任务要转移群众,但距离对峙一线最近的亚东县,不少百姓一度拒绝临时转移,藏族老乡视人民子弟兵为救命恩人,他们说,“不愿意在危险来临时离去”,甚至还自发组织起来给边防战士送补给。
这位阿妈名叫卓玛次仁,亚东县嘎林岗村的村民,是2011年9月18日亚东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当时家里的木头房子瞬间坍塌,老阿妈被埋在废墟之中,所幸被赶来的村民第一时间救出。没过多久,消防官兵抢通救援“生命线”,为灾民送来帐篷等救灾物资。
有消防官兵问卓玛阿妈家中是否还有重要的物品需要帮忙搬出来,老人说:
“那幅毛主席像请一定帮我取出来!”
4,署名“七七”,获赞1351。
我曾经在2010年带着外婆去毛主席纪念堂,她曾经是村里的主任。2010年外婆75岁。夏天的北京真的热。到了以后,外婆提出要买白色菊花,我掏出钱准备付款,外婆把我手按住了,自己掏出手绢,颤颤巍巍的拿出来50块钱。排了1个多小时的队,外婆全程不让我扶着,也不让我帮忙拿着花,一直亲自抱着。进入纪念堂以后,外婆径直走向水晶棺椁,端端正正的把菊花放下,缓缓鞠躬三次,每一次都是笔直的90度。走出纪念堂的时候,外婆几乎就是一步三回头。要知道我外婆有风湿病,肩周炎和骨刺,平时上下楼都费劲。外婆在2021年去世了,在她经常锁着的小箱子里,有2万块钱,几瓶好酒,几匹好布料和一大盒子毛主席纪念章。
5,署名“也喜欢”,获赞840。
我去过三次毛主席纪念堂。
在天津工作的时候,我妈来看我。带他去北京玩,我兴冲冲的问我妈“想去哪我都陪你去”,天安门,长城,啥的。然后我妈别的没说,就说能不能去看看毛主席。后面陪她去,我妈腰不好,一般时候排队一会就累了,但是那天排队的时候一直在坚持。
第二次,我爸来北京。也是提出来要去看毛主席。我身份证还丢了,不能陪他参观,他自己坚持一个人去。
我爸妈都是农民,平时对国家的关注就是看看新闻联播,日常被抖音快手的营销号信息包围,但是他们说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我以为只有这几年我们这一代人在怀念。
第三次是今年立秋那天,当时工作压力也大,也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想出去走走,看到六代机出来的时候就想去看看毛主席,告诉他一声,结果一直没去。就预约了,排队的时候特别热,一直在走走走人贴着人,顺着队伍往后看的时候突然有一瞬间特别感慨,这个队伍男女老少都有,上到坐轮椅的,小到被抱着的,有学生,有农民工的,有穿各种民族服装的,还有拎公文包的。大家都没有抱怨,没有大声说话,就默默的往前走。在怀念在致敬,那一瞬间对比网上吵翻天的男女,民族,贫富都不重要了,大家都是来做一件事情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一群人的虔诚。
那一瞬间的感觉真的很震撼。
6,署名“歌德密斯”,获赞732 。
大概20年前,在青海某地野外。从当地雇了个司机师傅叫老吉,常年往外卖虫草,练出了熟练的普通话和商人的油滑。
老吉自己的皮卡车后视镜上挂着主席像。老吉说毛主席让他们不再是农奴,发自内心的尊重。在他们心中就是神,是菩萨。
说实话当时我不是很相信,甚至阴暗的想圆滑世故的他是不是因为坐了一车汉人才这么说。
直到路过某个镇子,说是镇子实际上也就是内地一个村子那么大。镇中心有个小超市,我去买烟。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家,在当地绝对是高寿了。
二十三的吉祥兰州加上五瓶矿泉水一共二十八,我给了老爷子三十块钱,老爷子掰着手指头算应该找我多少钱。
老吉指着我的迷彩服(非军人,当年在野外多数都穿迷彩服)用藏语和老爷子对话了几句。
老爷子把三十块钱退给我说什么也不收了。我赶紧把钱扔进柜台快步离开。
上车我问老吉你和人家说什么了。
老吉说,我和那老头说你们是毛主席的兵,人家就说啥也不要钱了,还和我说毛主席的兵就是聪明,我一辈子一句汉话不会说,人家刚来就会用藏语和我说谢谢了。
7,署名“俾斯麦同学”,获赞680 。
六月份的时候去法国,跟一个法国科尔马城(只有8万人的城镇)的当地人聊天。
他在跟我聊天的过程当中,不止一次的主动提到mao。我问他为何对毛主席印象这么深,他说在那场风暴当中,我们都高举3m。
后来回国之后我一查,再加上跟学校的导师聊天,我才知道“五月风暴”当中,全法国高举的3m分别是:
Karl Marx(卡尔.马克思)
Herbert Marcuse(赫伯特·马尔库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左派运动与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
Mao Zedong(毛泽东)
8,署名“Biubiubiu”,获赞684 。
有一天早上,我正在刷牙,闺女突然跑过来,很严肃地问我:“爸爸,妈妈说毛主席已经死了,是真的吗?”说完这句话,她的眼眶明显都已经开始红了。
我告诉她,所有人都会死,爸爸会死,妈妈也会死,毛主席当然会死,而且在爸爸出生以前就死了;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
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四岁的孩子,瞪着眼张大嘴巴听完我的话,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
9,署名“水墨青花”,获赞496。
我外公阿兹海默走的。
最后忘记了很多东西。
但是,看到家里墙上的毛主席像还是去找干净的布仔细擦干净。
10,署名“巧克力碱水面包”,获赞197。
十多年过去了,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印象深刻。我爸是爷爷的老来子,当时爷爷已经中风瘫痪拉回老家,入殓棺材什么都准备好了。当时爷爷昏迷意识不清,无法自理,也不会出声和动弹,完全就是剩最后一口气的状态,但84岁的高龄了其实当时在老家也算是高寿了。
离世的前三天,当时我刚上小学,那时母亲刚刚给爷爷换洗衣物、擦拭身体,我就在陪在旁边,那时也不知道是一时兴起还是命运使然,我破天荒的对我爷爷呢喃道:“爷爷,你知道毛主席么?你见过毛主席么?”结果爷爷开始呜咽、继而号啕大哭,全身都在抽搐,就是类似孩子上幼儿园离开父母的那种哇哇大哭,表情委屈又可怜。当时全家人都被震惊到了,毕竟这是一个瘫痪了很久,意识不清的、完全不能自理的、医生都宣判不行了的老人。
这是我童年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情,实在话说这件事很小,但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我对主席的尊敬是从我爷爷那里得来了,后来上大学看毛选,我越来越理解那句“小孩哭了找妈妈,大人哭了会想他”。岁月匆匆,印象中的爷爷板正、少语、严肃,老一辈的大家长从来不苟言笑,经历过战乱、重建、饥荒、文革;那些年代苦过的事情太多太多,养育的七个子女,但都未曾听过见过他哭过。
后来我去了西藏,参观了布达拉宫,才知道旧社会带给当地人多少痛苦和凌辱;教员大手一挥,金珠玛米浩浩荡荡奔赴西藏解放农奴。站在和平解放纪念碑之前,我又想起了我爷爷,他是29年生人,他出生的时代就是旧社会,生于乱世本就难见天日,他受的苦难就是大多数老一辈苦难的缩影;然而东方出现了个红太阳,太阳里站了个顶高的菩萨,他看见了这个世界最高的地方,有人受着最深的苦难,他解放了爷爷身上的枷锁,至此成为了爷爷心中永恒的信仰。
再后来,主席也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信仰。
11,署名“怒答哥”,获赞120。
我记忆中的一件小事儿,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我母亲以前从未去过北京,也懒得去,说了很多次,但均表示不情愿,是那种强烈表示不去!至于原因,就是北京开车不好进,年龄大了,也不愿意走那么多路,公共交通吧,对于一个旅游的老年人来说,其实是挺累的,而其对打车又有一定的抗性,最最主要的,就是人多,特别不愿意去那种人挤人的场合。
所以,很多次都取消了,去了别的地方,人少点,简单点,旅游吗,不就是放松吗。但是有一次,母亲突然对我说,咱们国庆旅游去北京吧,这么多年了,也没进过京哩。
我说,国庆人超多的,您老不嫌拥挤了?
母亲说,年纪大了,再不去怕是也没多少机会去了,其实,主要是想趁着腿脚好,去看看毛主席,是真实的毛主席,就是毛主席纪念馆里躺着的毛主席,想看看他老人家的真容。
那次,天安门广场人很多,排队进毛主席纪念堂,天热,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但母亲一直坚持了一个多少小时,终于是完成了他的心愿,出来的时候,眼圈是红润的,明显是落泪了。
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她前面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看年纪估摸二十来岁,脸色黝黑,穿着一件白色T恤,最最最让人意外的是,他手里居然拿着一本毛主席语录,没想到吧,我也没想到。
母亲,揪了揪小伙子的衣服,小伙子回头,母亲指着他手里的毛主席语录,问:“小伙子,你们现在也看这个,不是早就不读了?”
你猜那小伙子咋说,他说,这是他爷爷的遗物,去年爷爷去世了,在遗物中发现了这本毛主席语录,同时留下的还有一本日记,日记里是写的关于他爷爷学习毛主席思想的一些思考和心得,他爷爷是一个老民兵,小时候经常给他讲红军故事,他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他考上大学去上学的时候,他爷爷给他的忠告居然是,做一名合格的毛主席的战士。这次前来,也算是完成他爷爷的一个遗愿。
12,署名“a-wen”,获赞104 。
有个胶合板厂,我在那给他管厂子。一次去山上寨子里看木材,在当地村干部家吃饭,有一老者听说来了个湖南人,毛主席家乡来的,一定要来看看。老人是真的很老了,八十往上,头发胡子眉毛都白了,看着我一脸的热切。我为了让他开心,扯了个谎说我家跟毛主席老家就隔着一座山,老人明显激动了,颤抖着手要敬我一碗酒,浑浊的眼睛湿润了。
我在那边呆过几年,那边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对毛主席是真有感情,因为毛主席是他们的救星,不是毛主席,他们大多数人是头人的奴隶,汉人地主的长工短工,毛主席让他们翻了身。
(注:据AI搜索,《知乎》受众中,核心用户为25-40岁中青年群体,占比达43.6%-61%,其中24岁以下用户占比22%-32%;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63.9%-80.1%,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