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刘继明谈《生万物》

  根据山东作家赵德发小说改编的央视热播剧《生万物》被批美化地主老财,丑化穷苦农民,是一部剥削阶级的“翻案剧”,在网上遭到万众炮轰和声讨,以至于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亲自下场,指责批评者上纲上线,扣政治大帽子,呼吁文宣主管部门“该播就播”,不能让极端言论肆意定性,扼杀创作自由。类似场景在近年的舆论界并不陌生,从《白鹿原》到《生死疲劳》、《软埋》等,同样的题材和主题屡见不鲜,业已成为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告别革命以来的主流叙事模式。《生万物》并未走得更远,只不过原著的影响没有前面几部作品大而已。

  在否定新中国前三十年乃至20世纪共产主义革命早已成为主流叙事的当下,民间舆论对《生万物》等的批判,不仅丝毫撼动不了精英们掌控的文化领导权,反而可能遭到进一步打压。对左翼来说,这与其说是关于文艺创作的争议,还不如说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敌后抗战,虽然取胜无望,却能戳穿精英们罗织的谎言,为历史留下又一份血写的证词。

  在民间对《生万物》铺天盖地的声讨中,由官方权威机构主办的一场高规格的研讨会还是如期举行了。这自然激起了新一波的批判潮,许多人为研讨会以抽象人性论和“真实年代剧”之类名义替《生万物》站台表示愤慨和不解,不明白主流舆论为何要逆大多数民意而不顾,去美化一个曾经被共产党宣布为反动阶级以及滋生其存在土壤的“旧中国”。他们不知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重要的不是被讲述的历史,而是讲述历史的年代。主流精英之所以执着地美化宁学祥们,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旧中国已不再“旧”,新中国也不再“新”,人民史观又变成了精英史观,这也是影视界“民国热”一直持续不断的奥秘。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阶级胜利了,一个阶级失败了,这就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历史。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