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万物敛藏,天地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然而108年前的今天,历史却在俄罗斯大地上演绎着最壮丽的破冰奇迹。1917年11月7日,这是一个永远镌刻在人类解放史上的日子。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如同普罗米修斯盗取的天火,在彼得格勒的夜空中划出革命的轨迹,照亮了被压迫民族前行的道路。这声炮响,不仅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更点燃了席卷全球的革命烈焰,至今仍在无数追求光明的心灵中熊熊燃烧。

在这个立冬时节,我们仿佛还能听见列宁在斯莫尔尼宫那铿锵有力的宣言:“政权归于苏维埃!”这句简短的宣言,凝聚着几个世纪以来被压迫者的理想与渴望。那些在严冬中排队领取面包的彼得格勒妇女,那些在战壕中挣扎的士兵,那些在工厂里每天工作十四小时的工人,他们的期待与抗争,都凝聚在这句划时代的宣言中。
毛主席曾激情澎湃地描述这一伟大转折:“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这种爆发,是千年冻土下奔涌的岩浆,是暗夜最深时破晓的曙光。我们不会忘记,在革命爆发前的几个月里,列宁在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写下《国家与革命》,为这场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诗人勃洛克在《十二个》中以其天才的笔触,为这场革命留下了不朽的文学见证:
“身后——是一条饿狗,
前面——一个刀枪不入的人
被纷飞的暴风雪遮住,
踏着晶莹的雪花,
迈着轻柔的脚步,
戴着白玫瑰的花环,
把血红的旗帜挥舞”
这饿狗象征着旧世界的贪婪与腐朽,而那“刀枪不言的人”正是觉醒的无产阶级的集体写照。这首诗不仅是文学杰作,更是革命美学的巅峰——它将十月革命表现为一场涤荡罪恶的圣洁风暴,十二个赤卫队员犹如现代使徒,在毁灭与创造的辩证中开辟新天新地。在白玫瑰象征的纯洁理想与血红旗帜象征的革命热情之间,勃洛克构建了一幅神圣的革命图景。
毛主席曾满怀激情地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心声。在那个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犹如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了这个古老国度的新生。从巴黎公社社员在拉雪兹神父公墓墙前的英勇就义,到井冈山上飘扬的红旗;从冬宫台阶上赤卫队员的坚定步伐,到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这条用理想与鲜血铺就的道路,见证着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列宁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警世箴言在今日听来格外振聋发聩。当我们回望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不禁要深思:为什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会在七十四年后轰然倒塌?答案或许就隐藏在列宁的这句警语中。当革命的后继者渐渐淡忘了革命的初心,新的特权阶层开始滋生,官僚主义取代了人民民主,背叛的种子就已经在革命的肌体中生根发芽。
我们应当铭记,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艰难岁月里,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何等严峻的考验。1918年至1920年的国内战争期间,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推行了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将土地分给农民,使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这些措施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正是这种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得苏维埃政权能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下来。
毛主席对此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他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谁胜谁的问题要一百年到几百年才能解决。”这种清醒的忧患意识,正是对十月革命精神的最好继承。在1957年访问苏联时,毛主席还说过:“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但原子弹是纸老虎!”这种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正是从十月革命的精神宝库中汲取的力量。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极目远眺,历史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我们看见了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在街垒战中视死如归的身影,看见了1917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口的火光如何照亮人类解放的道路,看见了1967年一月风暴中工人们坚定的面容。这条通向光明的道路,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号角声中延伸而来,经过无数革命者的前赴后继,正在继续向着人类解放的黎明延伸。
今天的世界,新自由主义的寒流仍在肆虐,帝国主义的战争阴云从未消散,但是十月革命点燃的火焰从未熄灭。在拉丁美洲的丛林中,在非洲的广袤原野上,在亚洲的现代化工厂里,新一代追求正义的人们正在集结。正如俄罗斯工人在革命失败后依然坚信的那样:“你们等着吧,1917年还会来的!”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而是被压迫者永恒的觉醒,是历史辩证法在时代的回响。
当我们目睹流水线上的工人在算法剥削下的艰辛挣扎,当我们看见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肆无忌惮的掠夺,当我们面对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十月革命的精神遗产就显得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劳动者的解放必须靠劳动者自己来实现。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需要创新斗争形式,但永恒不变的是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立冬的三候意味深长: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旧秩序的冰冻正是新生命蜕变的契机。勃洛克诗中那位“戴着白玫瑰花环”的引路人,今天正化作千百万追求公平正义的奋斗者,十月革命的精神依然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每当我们想起冬宫里被推翻的旧政权,想起西伯利亚雪原上红军战士坚定的足迹,想起斯大林格勒废墟上永远飘扬的红旗,我们就更加坚信: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脚步。
十月革命的伟大遗产,不仅存在于历史教科书里,更活在每一个为正义而斗争的心灵中。在当代语境下重思十月革命,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马克思主义。以革命的名义铭记过去,不是为了沉溺于往昔的荣光,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这个立冬时节,让我们铭记:每一次对过去的追思,都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每一次对革命先辈的缅怀,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十月革命的精神必将与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事业同在,直到永远。
"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就是要我们牢记:每一代人都要完成自己的革命使命。在工厂流水线上,在数字平台里,在实验室中,在田野间,新的剥削形式需要新的斗争智慧。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十月革命揭示的真理永恒:被压迫者的解放必须通过自己的斗争来实现。
108年过去,阿芙乐尔的探照灯依然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当新自由主义的冰层在革命春雷中碎裂,当帝国主义的堡垒在人民觉醒中崩塌,社会主义的太阳必将重新升起,照亮全人类共同解放的黎明!
革命的火种不灭!
人民的春天终将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