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当中国迎来国庆长假,亿万家庭沉浸在团聚与庆祝的氛围中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陷入另一种“放假”——政府可能再次关门。美国联邦政府资金将在这一天午夜耗尽,若国会两党无法在最后48小时内达成预算协议,政府“关门”将不可避免。这不仅意味着数十万联邦雇员可能无薪休假,甚至面临裁员,还可能导致经济数据真空、中低收入家庭生计受损,甚至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不少美国网民自嘲说,“中国在放假,美国也在放假。”但两者的含义截然不同。中国的假期意味着消费繁荣与家庭团聚,而美国的“停摆”却代表着混乱、焦虑和制度性的功能失灵。这种对照,恰恰是理解中美现实差异的一面镜子。
一场老戏码:美国政府关门的制度惯性
美国的财政年度从10月1日开始。如果在9月30日午夜前,国会没能通过预算案或临时拨款法案,政府就会陷入“没钱可花”的尴尬。非必要部门不得不关门歇业,大批公务员被迫无薪休假,社会服务也随之停摆。
这种“政府关门”并非偶发,而是制度性产物。自1980年以来,美国已经经历过超过20次关门。从时间跨度和影响来看,几次尤为典型:
1995年,克林顿与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在医保与财政开支上争执不下,结果政府两度关门,共计27天,导致80万联邦雇员停工。
2013年,奥巴马政府为“平价医疗法案”与共和党僵持不下,政府停摆16天,造成约240亿美元经济损失。
2018年底到2019年初,特朗普坚持为修建“边境墙”争取资金,引发美国史上最长的关门——35天。那次停摆导致约80万联邦员工无薪度日,社会舆论沸腾,最终迫使政府退让。
这些案例说明,美国政府关门并不是偶尔的政治意外,而是深度党派对立的制度性产物。在党争与程序博弈的夹缝中,政府运转反而成了一种例外,关门才是常态。
为何今年更危险?
今年的危机并非简单重演。不同于以往“僵持—停摆—妥协”的循环,这一次,白宫和国会的分歧更为尖锐。
民主党坚持继续扩大福利,维持医保补贴,同时要求保持对乌克兰的财政与军事支持;共和党则咬定要增加移民管控和边境执法经费,并强烈反对额外的福利支出。在党派极化的背景下,几乎没人愿意“倒戈”,而在参议院,任何法案推进都必须获得60票以上支持,这使得妥协空间被压缩至最低。
更令人震惊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往年即使政府停摆,雇员也只是暂时无薪休假,待预算恢复后便可回到岗位。然而这一次,特朗普要求各联邦机构准备“大规模裁员”预案,甚至提出“延迟辞职计划”,意味着可能让超过10万人永久失业。根据估算,最终可能有27万人因裁员、提前退休或自然流失而离开岗位。这种做法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相当于把财政争斗直接升级为制度风险。
可以说,今年的危机不仅是“有没有钱”的问题,更是“要不要削掉整个系统”的问题。
“裁员牌”的政治逻辑
为什么特朗普要打出“裁员牌”?一方面,这是其“深层国家”叙事的延续。特朗普多次声称,美国联邦政府庞大低效,被所谓“建制派”把持,削减规模是“改革”的必由之路。裁员既能节约开支,又能迎合其选民对“反精英”的情绪。
另一方面,这也是政治勒索的工具。通过释放裁员信号,白宫向国会施压,迫使对手在谈判中让步。对普通联邦雇员来说,这意味着饭碗岌岌可危,充满恐惧;而对政客而言,这是一枚可随时引爆的“人质炸弹”。
然而,这种手法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裁员不仅损害了公务员的职业信心,也打击了政府执行力。一位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就无奈地说:“当使命被剥夺,当工作没有保障,我们只能离开。”这句话既是个人心声,也是制度性危机的写照。
对美国社会的连锁冲击
首先是生活层面的混乱。国家公园、博物馆关闭,护照、绿卡、签证等证件办理延误,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和住房补贴中断。联邦航空管理局和交通安全部门缩减运作,航班延误和安全隐患加剧。
其次是经济层面的损失。根据多方分析,美国政府每停摆一周,就可能让GDP损失70亿美元。如果危机拖延超过两周,还会冲击国际信用评级,增加国债融资成本。穆迪和惠誉等评级机构此前就曾警告,美国政治僵局可能动摇投资者对其财政稳定性的信心。
更深远的则是政治层面的撕裂。约40万联邦雇员无薪休假,社会舆论加剧对政府的不满,工会发起诉讼。特朗普则可能利用停摆推动“瘦身计划”,削减其眼中“阻碍改革”的官僚机构。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制度信誉的侵蚀
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和美元霸权的掌控者,美国的财政功能失灵不仅是国内问题,也直接牵动全球。
每一次关门,都让外界对美国政治体制的信任度下降。国际市场担忧美元的稳定性,盟友质疑美国政府履行承诺的能力,竞争对手则以此作为“美式制度失灵”的注脚。2013年关门期间,中国官方媒体就曾评论称,美国的制度性僵局正在成为全球风险的重要来源。
如今,随着美国债务规模突破35万亿美元,财政赤字长期高企,政府关门的频率和烈度只会进一步侵蚀其制度信誉。可以说,每一次关门,都是对“美式民主”神话的一次现实戳破。
中国放假,美国停摆
把视角拉回东亚,正值中国国庆假期,举国上下沉浸在烟花与团圆的氛围里,旅游消费成为推动经济的新引擎。官方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人次有望突破9亿,消费总额达到历史新高。假期不仅是生活的享受,更是社会活力和经济韧性的体现。
而同一时间,美国社会却在为政府能否“开门”、为饭碗能否保住而焦虑。这种对照并非巧合,而是制度差异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制度能够保证宏观稳定,保障民众的安全感与确定性;而美国的制度则频频因为党派恶斗而陷入失序,让民众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未来几天,美国国会和白宫的博弈将决定结局。或许会有最后一刻的妥协,或许会有短暂停摆,但无论如何,这一危机都再次揭示了美式制度的困境:财政长期透支、党派极化严重、政治与个人意志纠缠。美国政府关门成为常态,能够正常运作反而成了一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