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荷兰海牙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会议厅内气氛凝重。当联合国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主席纳瓦尼特姆・皮莱敲响法槌,这份耗时近两年完成的调查报告正式对外公布。报告开篇即抛出震撼结论:"以色列当局和以色列安全部队在加沙地带对巴勒斯坦人犯下了《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所定义的种族灭绝罪行。"这一认定瞬间引发全球舆论哗然,也将持续多年的巴以冲突推向了新的国际法理高度。
这份长达578页的报告,是调查委员会自2023年10月起对加沙局势展开系统性调查的成果。作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21年5月授权成立的常设调查机构,该委员会由南非前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皮莱领衔,印度适足住房问题专家米隆・科塔里和澳大利亚人权法专家克里斯・西多蒂组成,其职责是调查巴以地区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两年间,调查团队克服重重阻碍,收集了超过8000份证人证词、卫星图像、医疗记录和社交媒体数据,最终形成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文书。
要理解这一认定的严重性,需回溯至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该公约明确界定,种族灭绝是"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的行为,具体包括五种情形:杀害该团体成员;致使成员遭受严重身体或精神伤害;故意使该团体处于毁灭其生命的生活状况;强制阻止团体内部生育;强迫转移儿童至其他团体。而调查委员会经过严格取证,确认以色列的行为触犯了其中四种,唯独未发现"强迫转移儿童"的系统性证据。这一法律定性意味着,根据国际法,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国际刑事法院的追责。
报告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对以色列当局"主观灭绝意图"的论证。委员会指出,这种意图并非凭空推断,而是从以色列高层的公开声明和军事行动模式中得出的唯一合理结论。调查发现,自2023年10月冲突升级以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其内阁成员多次使用"消灭"、"根除"等极具煽动性的词汇描述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国防部长曾在议会发言中称"加沙必须付出沉重代价,直到其失去作战能力和生存意志",这类表述被委员会视为"灭绝意图的直接证据"。
在具体暴行认定上,报告构建了完整的证据链。第一种被确认的种族灭绝行为是"杀害某一群体的成员"。根据巴勒斯坦卫生部门记录和卫星影像交叉验证,2023年10月至2025年8月间,加沙地带已有超过3.4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70%为妇女和儿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3月的"拉法难民营空袭事件",以色列战机在一次行动中轰炸了标注为联合国避难所的建筑群,造成至少217名平民死亡,这一事件被委员会认定为"蓄意针对非战斗人员的屠杀"。
第二种认定的行为是"对该群体成员造成严重的身体或精神伤害"。报告详细记录了以色列军事行动对加沙居民的身心摧残:超过12万人在袭击中受伤,其中3万人因医疗资源匮乏而终身残疾;心理评估显示,92%的加沙儿童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夜间噩梦、过度警觉成为普遍现象。更令人发指的是,委员会收到了243起系统性性暴力指控,包括在拘留期间对巴勒斯坦妇女和女童的性侵,这些行为被证实是"旨在摧毁群体尊严和精神的战术手段"。
第三种被确认的暴行是"故意破坏该群体的生存基础,使该群体全部或部分遭到毁灭"。这一点在以色列实施的全面封锁政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自2023年11月起,以色列严格限制食品、水、燃料和药品进入加沙,导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25年6月报告显示,加沙93%的人口处于"灾难性饥饿"状态,儿童急性营养不良率飙升至58%。同时,以色列军队系统性破坏了加沙的基础设施:112所医院中有89所被摧毁或无法运作,222所学校沦为废墟,80%的住宅建筑受损,供电和供水系统完全瘫痪。这种"窒息式封锁"被委员会认定为"通过剥夺基本生存条件实施的缓慢屠杀"。
第四种认定的行为是"阻止该群体生殖繁衍"。报告披露了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的多项政策:对孕妇就医设置重重障碍,导致至少1200名孕妇在冲突期间因无法及时分娩而死亡;医疗系统崩溃使得避孕和生殖健康服务中断,意外怀孕率上升47%;更有证据显示,以色列在某些地区使用的武器可能含有影响生育能力的化学物质,尽管这一指控仍需进一步验证。委员会特别指出,"阻止繁衍不仅体现在直接行动上,更体现在通过持续轰炸和封锁,制造使巴勒斯坦人无法正常孕育下一代的恐怖环境"。
在调查过程中,委员会特别关注了以色列对国际法院命令的无视态度。2024年1月26日,国际法院在南非提起的诉讼中发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临时措施",要求以色列"采取一切可能措施防止种族灭绝行为",包括确保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但报告显示,以色列不仅未执行该命令,反而在2024年3月至2025年8月间进一步收紧封锁,期间发生了至少17起袭击人道主义车队的事件,导致32名联合国工作人员死亡。这种"对国际法权威的公然蔑视"被视为加重其罪责的关键因素。
对于这些指控,以色列政府一如既往地表示强烈反对。以外交部发言人利奥尔・海亚特称该委员会是"反以色列和反犹太机构",并强调"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完全是针对哈马斯的自卫行为,绝不是针对巴勒斯坦平民"。事实上,自委员会成立以来,以色列就拒绝提供任何合作,甚至在2024年1月下令医疗人员不得接受调查问询,这种不配合态度被委员会视为"心虚的表现"。
报告的发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应。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发表声明称这是"迟到的正义",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执行报告结论;南非政府表示将依据报告推动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领导人展开调查;而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则对报告结论持保留态度,认为"种族灭绝指控需要更审慎的法律论证"。这种分歧反映了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的深刻裂痕。
从法律层面看,这份报告虽然不具备自动执行的效力,但具有重大象征意义。根据《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缔约国负有防止和惩治种族灭绝的义务,这份报告为相关国家采取制裁措施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它将以色列的行为置于国际法的严厉审视之下,可能对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和外交空间造成长期影响。
报告最后向以色列发出了措辞严厉的敦促,要求其"立即终止加沙地带的种族灭绝行为",全面执行国际法院的临时措施,包括解除封锁、允许人道主义援助自由进入、保护平民和民用基础设施等。委员会特别强调,"以色列当局目前没有改变行动方针的迹象,国际社会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阻止罪行继续发生"。
在海牙的新闻发布会上,皮莱主席最后说道:"我们的调查结论不是政治判断,而是基于确凿证据的法律认定。种族灭绝不是瞬间发生的灾难,而是一系列行为累积的结果。当世界目睹加沙的苦难却保持沉默,我们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这番话道出了报告背后的沉重分量。
2025年的这个初秋,这份联合国报告不仅重新定义了巴以冲突的性质,也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严峻拷问:在21世纪的今天,种族灭绝这一最严重的国际罪行能否得到有效遏制?当强权国家无视国际法时,国际社会能否形成合力维护正义?对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而言,这份报告或许只是漫长正义之路的开始,但它至少让世界听到了他们苦难的呐喊,看到了那些被战火吞噬的生命本应享有的尊严与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