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国佛教协会:释永信所作所为性质十分恶劣,严重败坏了佛教界声誉,损害了出家人形象,同意注销其戒牒

  中国佛教协会7月28日发布公告:

  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发布情况通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严重违反佛教戒律。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释永信的所作所为性质十分恶劣,严重败坏了佛教界的声誉,损害了出家人的形象,中国佛教协会坚决拥护和支持对释永信的依法处理决定。日前,我会收到河南省佛教协会报来《关于注销释永信戒牒的报告》。根据有关规定,我会同意对释永信(俗名:刘应成)的戒牒予以注销。

  新闻多一点:

  一、什么是“戒牒”?

  戒牒是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用以证明僧尼受戒资格的法定凭证。其制度始于中国唐代,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正式确立,在清代度牒制度废止后成为僧伽身份认证的核心文件。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颁发,记载受戒人身份信息、传戒师名录及传戒寺院印戳,是佛教教职人员申领资格证书的必要依据。

  戒牒是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的基础文件。根据《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颁发,受戒僧尼需凭戒牒向省级佛教协会申请教职人员证书。戒牒损毁或遗失时,需经省级佛教协会核实后报中国佛教协会补办。

  在惩戒机制中,戒牒与教职资格直接关联。暂停教职人员资格需暂扣戒牒,资格撤销时则需收缴并注销。戒牒还作为僧尼挂单(投宿寺院)时的必需凭证,用于核验身份及受戒合法性。

  戒牒记载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

  1.戒牒是受戒僧尼的身份凭证

  2.受戒人基本信息(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承)

  3.传戒师名录(大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七尊证师)

  4.传戒发愿文及寺院印鉴

  戒牒传统形式为大型宣纸印制,加盖传戒寺院印戳。现代戒牒在保持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格式更为规范,包含防伪标识及统一编号。

  二、方丈和住持有什么区别?

  住持:寺院的最高负责人

  住持的名称起源于禅门,意表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故为一寺之主僧,名曰持。如年老而具有学德者,又尊称为“长老”。简单来说,住持就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只要是寺庙,就会有一个住持。

  住持要负责寺内弘法、修持、寺务(行政)、财务以及其它日常事务,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弘法,比如早晚课诵、告香、整肃违规的僧人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采取的是师徒之间传授佛法,没有住持一说。到了唐代之后,禅宗兴盛,门徒甚多,于是住持就成为了一种职位和称呼,指代“代佛传法、续佛慧命”的人。所以住持的日常事务,主要在于传承佛法。

  住持选举办法

  1.佛教的得法弟子,要有足够的修持见地,而且形体端正、六根具足。

  2.能够德服众望,经过诸山长老和其它丛林住持认可。

  3.住持不由宗教局直接任命,但人选必须得到宗教局的同意。

  开山建寺的第一任住持,往往被称之为“开山祖师”。

  方丈:寺院的精神领袖

  《维摩诘经》中记载维摩诘居士住的房间虽然小,但设座无限,他的修养很高,接引的人很多,不管多少人来到他的房间都能坐得下。

  “方丈”二字来源于唐代王玄策至印度测量维摩诘居士石室,四方巧得一方丈。归后传报中国,百丈禅师取来应用,订在百丈清规上,直至于今。现在的方丈,即寺院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名曰“方丈”。

  方丈任命

  1.汉传佛教对一个寺院的总负责人称之为“住持”,如果能够通过升座晋院的仪式,就可以被称为“方丈”。

  方丈是一个寺院的精神领袖,有的寺院,方丈和住持是同一个人,而有的寺院,只有住持。

  2.除了有足够的资历和修为之外,一般情况下还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有方丈。

  3.要想成为方丈,一般还必须要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任命才能生效。

  另外,方丈可以在多个寺庙兼任,而住持则只能在一个寺庙担任。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