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贪天之功,无耻之尤“,就不得不提著名的老实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谁能想到?在苏共二十大上用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控诉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的赫鲁晓夫,却是一个搞个人崇拜的高手。

这个人崇拜,首先必须要树立的就是自己的光辉形象。无疑,赫鲁晓夫参与过苏联卫国战争,并曾任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的确有贡献,这里头就有了运作的空间。于是,在赫鲁晓夫时代,他本人被塑造成了斯大林格战役指挥者,把斯大林和朱可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以1960-1965年出版的六卷本《伟大的卫国战争史1941-1945》为例,赫鲁晓夫在每一卷的出镜率与斯大林相当,比如第一卷提了赫鲁晓夫24次,斯大林22次,第五卷赫鲁晓夫16次,斯大林19次。整部书中第三卷赫鲁晓夫的名字出现了41次,而最高统帅斯大林只出现了27次。某种程度,可以理解,第三卷讲的是斯大林格勒大反攻、库尔斯克会战和解放左岸乌克兰,这些战役都是赫鲁晓夫参与过的。但是,赫鲁晓夫的搭档,叶廖缅科出现10次,瓦图京出现14次,都远低于赫鲁晓夫——这两位方面军司令员的出场还是沾了他们的政委赫鲁晓夫的光。更高级的指挥员就没那么荣幸了,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出场了5次,三驾马车中,罗科索夫斯基6次、科涅夫5次、朱可夫最惨,只出现了2次。 就全书而言,赫鲁晓夫出现的次数竟然比斯大林还多。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罗列这些数字,是因为它很能说明问题。卫国战争的最高统帅无疑是斯大林,提得竟然比赫鲁晓夫还少;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的华西列夫斯基不怎么提;在最严峻时期,直接被任命为最高副统帅,协调全局战略,策划和指挥战役后期“天王星”反攻计划的朱可夫,由于被彻底赫鲁晓夫彻底打倒,更是提都不怎么提了。朱可夫分量有多重?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这些至关重要的战役,都是朱可夫直接指挥的。美国人索尔兹伯里的《朱可夫指挥的几次大会战》一书是这么写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斯大林再次求助于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命运系于一发,甚至连全体苏联人的命运都寄托在朱可夫一人身上。此前,莫斯科会战已经使朱可夫成为民族英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谁也不再怀疑,苏联由朱可夫作自己军队的统帅,终将战胜德国。”这时,赫鲁晓夫只不过是诸多方面军集群的某一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或政委,是文职的少将,但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史》一书中却成了当然的主角。
如果说,正史还有点收敛的话,那些将帅的回忆录就堪称离谱了。赫鲁晓夫的搭档,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他于1961年出版的回忆录《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笔记》,就把斯大林格勒战役反击阶段说成是赫鲁晓夫策划的:这项工作结束后,我们再次会见了赫鲁晓夫。他仔细阅读了计划的所有细节。经过深思熟虑,他得出结论:“这个方案很好,它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成功。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下定决心让它成为现实。”同年,《真理报》上刊登了普拉托诺夫中将的《伟大卫国战争史》: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领导水平提高了。在这方面,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乌克兰共和国党中央书记赫鲁晓夫做出了巨大贡献。1963年《军事历史》刊登的克赖纽科夫中将的《解放基辅》,吹捧堪称肉麻:列宁主义者中的杰出代表赫鲁晓夫……我要指出的是,赫鲁晓夫教会了我们军事委员会成员,清楚了指挥员和军事委员会的作用。瓦图京是一位天才指挥员,他在与赫鲁晓夫的共同工作中获益良多。在与我交谈时,瓦图京感激地谈到了赫鲁晓夫对他的无私帮助。三驾马车之一的科涅夫元帅1964年发表在《军事历史》的,关于利沃夫进攻战役的文章《完成对乌克兰的解放,进军维斯瓦河》, “对赫鲁晓夫和他的帮助做出了过度的赞扬”。
赫鲁晓夫就差亲口说出那句,“斯大林格勒是我指挥的”,这是对赫鲁晓夫大搞“个人崇拜”的系统工程的关键一环,这简直就是“贪天之功,无耻之尤“嘛!
为什么要盯上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先决的条件,当然是赫鲁晓夫的确参与了战役,并发挥了一定作用,毕竟战前赫鲁晓夫就是乌克兰的第一书记,有着天然的参战条件。但更为关键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重大——这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虽然随着美英的宣传,今天的互联网上,很多人都误以为诺曼底登陆是二战的转折点,但是赫鲁晓夫的时代,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这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公认的。
“转折点”这个评价,最早还是毛主席给的。48个日夜逐街、逐楼、逐曾争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刚结束,毛主席就为《解放日报》写了社论,这篇社论在收入毛选时改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毛主席下笔惊人,指出,现在人们也未能看出斯城保卫战是苏德战场行战略形势的转折点,而且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毛主席具体指出,48天的斯城保卫战是红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德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德新阶段德开始。毛主席还预言,红军将在顿河南北敌军最突出的地带两翼发动反攻,钳击德军危险部位。毛主席更指出,法西斯的生命在于进攻,一旦进攻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就在社论发表当晚,新华社收到德军统帅部的声明,称“德军已由攻势转入守势”。第二天,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的所在地清凉山,人们到处奔走相告:毛主席赛过诸葛亮。担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和新华社社长最长时间的吴冷西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在这篇社论中的分析、论断和预见,它们的科学性和历史观、战略眼光与远见卓识,都为而后的战争进程一一证实。
读了毛主席这篇社论,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赫鲁晓夫偏偏要选择利用斯大林格勒战役来包装自己——因为这场战役的分量实在太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我指挥”,我们可以看出,在关键战役、关键会议上篡改历史,刷履历、树形象,已经成了修正主义者们惯用的伎俩,历史虚无主义也为修正主义铺平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