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论修正主义如何一步步瓦解社会主义制度——以苏联为鉴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的、印有镰刀和锤子的红旗,悄然落下。这个由列宁亲手缔造、在斯大林领导下击败了法西斯、并曾一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希望灯塔的伟大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这究竟是为什么?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者们,兴高采烈地宣称这是“历史的终结”,是“共产主义的彻底失败”,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天然”的、不可避免的崩溃。然而,这种解释,是一种极其肤浅、且旨在掩盖真相的谎言。

  历史的真相,远比这更为深刻和惨痛。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恰恰是社会主义被背叛、被颠覆、被谋杀的结果。这场悲剧的根源,不在于外部的和平演变,而在于内部的、从上而下的、一场以“改革”和“创新”为名,而行“复辟”之实的修正主义政变。

  本文旨在以苏联从赫鲁晓夫上台到戈尔巴乔夫解体的历史演变为线索,系统性地、深刻地剖析现代修正主义的真实面目。它告诉我们,修正主义,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或“发展”,而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从内部篡夺政权、瓦解公有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全面复辟的、最危险的、也是最具有欺骗性的反革命路线。

  一、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修正主义篡党夺权的政治总纲

  现代修正主义在苏联的全面上台,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作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所谓“秘密报告”。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对个人评价的改变,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从根本上动摇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实践的政治政变。

  1.1“非斯大林化”的实质:否定无产阶级专政

  赫鲁晓夫及其集团,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借口,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描绘成一幅血腥、恐怖、毫无民主的黑暗图景。

  然而,他们攻击的,真的是斯大林个人吗?不是。他们真正要攻击和否定的,是斯大林所坚定捍卫和实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即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他们通过将无产阶级专政在镇压阶级敌人反抗时所必然采取的暴力措施,污蔑为领袖个人的“暴行”,来从根本上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这是他们后续一切背叛行为的理论总前提。

  1.2提出“三和两全”:背叛世界革命的投降主义路线

  在否定了斯大林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赫鲁晓夫紧接着便抛出了一整套系统的修正主义理论,即所谓“三和两全”路线。

  “三和”,指的是与帝国主义“和平共处”、进行“和平竞赛”、以及各国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这套理论,彻底放弃了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以及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解放普遍规律的基本观点,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公然背叛。

  “两全”,指的是苏联共产党已经从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变成了“全民党”;苏联国家,也从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变成了“全民国家”。这一理论,则从根本上,抹杀了党和国家的阶级性,为日后官僚特权阶层的全面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1.3一个新阶级的上台: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形成

  赫鲁晓夫之所以要提出这样一套理论,是因为他所代表的,已经不是苏联的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而是在党和国家机关中,已经形成的一个庞大的、脱离群众、享受着巨大特权的官僚主义者阶层。

  这个阶层,在斯大林时期,其特权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而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们作为一个新兴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根本利益,不再是继续革命、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是维护和扩大自己已有的特权地位,并希望能够将这种特权,以及对国家生产资料的实际支配权,永久化、合法化。修正主义路线,正是这个新阶级的政治宣言。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利润挂帅的资本主义复辟

  政治路线的改变,必然要求经济基础的变革。赫鲁晓夫及其后续的勃列日涅夫集团,打着“经济改革”的旗号,系统性地、一步步地,瓦解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1“新经济体制”:将利润原则置于核心

  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开始推行以所谓“物质刺激”和“利润挂帅”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其理论基础是利别尔曼等人的建议)。

  这一“改革”的核心,是打破了中央统一的计划经济,将利润指标,作为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并把大部分的利润留给企业领导层,用来进行“物质奖励”。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从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变成了为追逐利润而生产。

  2.2公有制名存实亡:蜕变为官僚垄断的国有资本主义

  在利润挂帅的原则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开始悄然地发生着质变。虽然在名义上,工厂、矿山依然是“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是,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被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控制的国家。

  因此,所谓的“国有”,实际上变成了“官有”。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厂长、经理),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生产、销售、奖金分配乃至人员的雇佣和解雇。他们与普通工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同志式的协作关系,而重新演变为事实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苏联的经济,已经蜕变为一种由国家官僚所垄断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上层建筑的全面变质:从红色文化到西方腐朽思想的泛滥

  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化,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和文化等上层建筑,也随之为之改变。

  3.1文艺领域的“解冻”: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

  在赫鲁晓夫“非斯大林化”的指挥棒下,苏联的文艺界,迎来了一股所谓“解冻”的逆流。过去那些歌颂革命英雄、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红色经典”,被纷纷打入冷宫。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描写个人主义的“伤痕”、人性的“阴暗”、存在的“荒谬”的作品。西方的各种现代派、颓废派文艺思潮,开始大行其道。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从昂扬向上,转向了迷茫、颓废和对革命历史的怀疑与否定。

  3.2教育领域的“专家路线”与社会风气的败坏

  在教育领域,过去所强调的“又红又专”、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方针,被片面地、只强调专业技能的所谓“专家路线”所取代。其目的,是培养出一批没有无产阶级政治灵魂、只服务于官僚特权阶层需要的技术官僚。

  与此同时,一个等级森严的特权体系,被全面地、公开地建立起来。从特供商店、特权医院、到豪华别墅和度假胜地,这个新兴的官僚资产阶级,过着与广大劳动人民完全隔绝的、穷奢极欲的寄生生活。这极大地腐化了党的作风,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丧失殆尽。

  四、外交上的蜕变:从世界革命中心到社会帝国主义

  在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也彻底背叛了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将苏联从世界革命的中心,蜕变为一个与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超级大国”。

  4.1与美帝国主义的勾结与争霸

  赫鲁晓夫集团上台后,开始与他们曾经的头号敌人——美帝国主义,大搞“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阴谋。他们企图与美国共同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当这种勾结的企图受挫时,他们便与美国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支持世界革命,而完全是其自身的、狭隘的国家沙文主义利益。

  4.2“社会帝国主义”的诞生

  毛泽东同志以其伟大的理论洞察力,为此时的苏联,起了一个极其科学的、一针见血的名字——“社会帝国主义”,即“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

  苏联修正主义集团,打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旗号,对东欧等所谓的“盟国”,实行最严酷的控制、剥削和压迫。当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稍稍威胁到其霸主地位时,它便悍然出动数十万大军,进行武装占领。1979年,它更是公然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其行为,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已无任何区别。

  五、最后的结局:从戈尔巴乔夫到红旗落地

  如果说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苏联的修正主义者们,还披着一层“社会主义”的外衣;那么,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个集团的最后代表,则开始亲手撕下这层最后的伪装,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最无耻的、也是最总爆发式的一跃。

  5.1戈尔巴乔夫:修正主义路线的总破产

  戈尔巴乔夫绝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叛徒”,他恰恰是赫鲁晓夫以来修正主义路线发展的、最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他所推行的“公开化”和“新思维”,不过是将赫鲁晓夫当年悄悄干、半公开干的那些事情,用一种更极端、更公开、更彻底的方式,再干一遍而已。

  5.2“公开性”完成了思想上的总背叛

  所谓的“公开化”,变成了一场对苏联历史、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列宁和斯大林、对一切革命英雄的、最疯狂的污蔑和攻击。它彻底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摧毁了他们的历史自豪感和制度自信心,使得整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完全解除了武装,任由西方和平演变的思潮,长驱直入。

  5.3“新思维”完成了政治上的总投降

  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新思维”,则是在政治和外交上,对美帝国主义的全面、无条件的投降。他自废武功,解散华约,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国家的解体。

  5.4红旗落地的必然性

  1991年的红旗落地,绝非偶然。它不过是那座早已被修正主义的白蚁,从内部蛀空了的红色大厦,最终的、必然的倒塌。那个由赫鲁晓夫所代表的、经过几十年发展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最终决定,他们不再需要“共产党”和“苏维埃”这块遮羞布了,他们要公开地、合法地,将几十年来所侵吞的国家财产,瓜分到自己的口袋里。这就是苏联解体的阶级实质。

  结论

  综上所述,苏联的悲剧,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关于“什么是修正主义”的、最完整、最深刻、最血淋淋的教科书。

  修正主义,不是理论上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本原则的全面背叛。它始于意识形态领域里,以“创新”、“人道”、“反教条”为名,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继而在经济领域里,以“改革”、“搞活”为名,用利润挂帅和物质刺激,来瓦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最终,它必然会在政治上,导致特权阶层的形成、社会风气的败坏、对外奉行霸权主义,并最终通向公开的资本主义复辟。

  因此,苏维埃的红旗,不是被敌人从外部打倒的,而是被党内的叛徒从内部降下的。毛泽东同志当年正是洞察了苏联的这一危险,才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反复地、尖锐地,提出了要“反修防修”的伟大号召。苏联的教训雄辩地证明: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最主要的、最致命的危险,已经不再是那些公开的、持枪的敌人,而是那些打着红旗反红旗的、钻进我们共产党内部,特别是领导核心内部的修正主义者。

  同他们的斗争,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永恒的课题。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