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沉默的荣耀》背后 | 来自台湾“左统”学者的思考

  保马编者按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引发了两岸的广泛关注。今日推文从台湾视角出发,分享了该剧在台湾观众中引起的反响和思考。作者指出,该剧虽好看,但在呈现历史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对“台工委”成员的刻画可能会引发误解。同时,作者强调了台湾岛内红色传承的艰难,以及大陆观众在看待岛内统派活动时,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文章还提到,该剧的热播让一些曾经被忽视的历史遗迹成为关注焦点,但这种关注不应该只是短暂的热潮。作者呼吁官方能够持续地、准确地传播历史,纠正对台籍地下党人的片面认识,让历史的真相被更多人了解。

  我们转载这篇文章,以期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沉默的荣耀》的意义,以及它在两岸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促进更多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讨论,增进两岸之间的相互理解。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隐火”,作者台北派欧尼,感谢各方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央妈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议程度远超想象。除了一般官媒,连国家安全部的微信号都发了相关推文或视频,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部剧的传播还能扩展至什么范围?何种方向?并且也不能不考虑它将与政策有何关联没有?

  坦白说,它挺好看。吴石、陈宝仓赴死前那段对话的设计,给先烈们为了解放全中国而大无畏的事迹增添了诗意的美感。然而,我所说的好看有三个前提:一是从电视剧的娱乐性出发。二是把它归为一般性的中国大陆谍战剧。三是必须彻底忽视剧中有关“台工委(即史实研究者一般所称‘省工委’)”数位被捕成员被电视剧脚本形塑出来的身心状态,以及此种造型可能会引发的对于1949至1950年前后省工委实际情况的(错误)凭空联想与负面评价。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电视剧开播以后,许多师友便实时表示担忧。我却只是追剧。谷正文、蔡孝乾等人物出现后,他们的样貌是一种迹证,说明本剧确实错误引用了文献。我还只是追剧。不久剧中出现了对台湾人的不良认识(从谷正文之口,质问台湾人怎会相信共产党);但同一个审讯场景,从地下党员之口又出现了钟理和《原乡人》(1959)中那句广为人知的“原乡人的血必须留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好过于又一次错误使用邪恶的诗句“浅浅的海峡”。因此我还是继续追剧。漫长的半个多月里。我偶尔抱怨,但没有太多评价。戏没演完,我不知道它将会出现怎样的曲折、可以如何评价,还因为我知道省工委研究的第一号人物蓝博洲必会发言,而他是宇宙范围内最权威。

  至此刻,我其实是抱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的。线上空间的文字之外,各平台视频号记录着民众竞相前往纪念吴石等人的画面,让我感觉恍如隔世。我竟然有幸活历一次现实剧场吗?

  本剧引用台湾文学家钟里和的文句

  先说结论。全剧播完后,我又沉淀数日,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希望大陆同胞开始理解,你们在新闻里(包括各种民间视频)所见岛内统派活动“老年人居多”的情况,和国民党的1950年代白色恐怖有强关联。

  1950年代以后,闭世、远离政治的心情蔓延。加上反动政权终日宣扬“反共”,导致很长一段时期没人能公开诉说对“新中国”的认同。若是烈士遗属,更是经常绝口不提。受难人的后代尚且无法得知真相,何况社会上普遍的年轻的一代,自是越与《沉默的荣耀》那段时空产生断裂。今天大陆同胞所见“统派”老人,其中有大部份便是1950年代被捕那代人最亲近的家属。

  第二,省工委于1950年代遭逢瓦解,千余人被捕,大量优秀领导人物被杀,然而台湾岛内的红色故事并没有停止在1950年代。

  蔡孝乾被捕的过程,剧中说的太浅了。并且其实省工委并未因未领导层覆灭就立即溃散。地下党后来经过重整,只不过封闭在台湾岛上使得先辈们最终还是难逃被捕、杀的命运。而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还可能造成一种印象,即台湾未能于当时被解放,都是蔡孝乾等人的过错,这就忽视了朝鲜战争加诸的影响。台湾问题是内战、冷战双战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三,岛内“红色传承”的艰苦情景需要大陆人民的同理心。民进党与早年国民党一脉相承,都极为“反共”到了见影就喊打的地步(至于现在的国民党,请自行评价)。

  《沉默的荣耀》也可能带来误解,使人以为在台的“红色血脉”就此根绝。其实1960年代之后,甚至1950年代中期后,刑期较短,或各种原因未被枪决的省工委相关人员都陆续出狱。只有少数被处以重刑者被判终身监禁在绿岛监狱。这批人,加上家属,加上1960至1970年代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却同样被追捕入狱的一批前辈(如陈映真的1968年台湾民主联盟案、吴荣元的1972年成大共产党案、1977年的台湾人民解放阵线案等),在1980年代组成“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以合法掩护了重新组织化,并在1989年成立“劳动党”。即便岛内因解严而稍有开放,延续至今的“反共、恐共”气氛却使得这些力量在岛内很难扩大。虽然“劳动党”历来有数场知名的劳工运动成果,也在几年前开始选上民意代表,却常年处在边缘。

  1993年台北市六张犁出土大量19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墓石,陈映真以曾梅兰(墓区发现者)为线索,探访了省工委领导层瓦解后,地下党人试图重建组织,终于不能再继续的故事,并写成《当红星在七古林山区沉落》……(此图为刊登在日前过世的统派前辈林正杰所办《新国会》杂志的原始版)

  以上三点,触及台湾现实。且让历史的归历史,电视剧该归类文娱与宣传的就也请止于此,否则可能对现实产生理解偏差。

  接着我说说我所感受的荒谬感,何以我说是现实剧场。人常以“一觉醒来天塌了”来夸饰事物带来的负面冲击。我的感受大约也是“天塌”的等级,只不过是正面冲击,却想不到合适语言。

  就在《沉默的荣耀》将结束的那几天,不知道是纯粹平台算法的关系,或是网络舆论的峰值来袭,我忽然刷到很多摄于台湾“马场町”或“六张犁”的视频。当然还有关于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的视频,及与吴石、朱枫等人有关的记录。这现实,把我冲进了十余、二十年前的记忆。

  十年前我曾走访吴石故居,除了雕塑墙以外啥也没的参观。再早几年,我曾与当时在北京求学的台湾友人相约前往西山无名英雄广场。那荒凉非今日能想象。不,应该说只有极少数特定群体才会去到西山,因为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且心中始终怀念1950年代牺牲在台的烈士。更别提位在台湾的“马场町”或“六张犁”,那更是终年蔓草丛生……

  1993年发掘1950年代弃葬区的照片(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提供)

  忽然这些都成为网红点了。

  1950年代那场杀戮之后,究竟国民党侩子手们把先辈埋在什么地方?一直止于谣传。有的先辈遗属花了一辈子才证实,原来死者被送往台当局“国防”医学院当做实验品,浸泡在福马林之中。直到1993年,才在台北市六张犁发现了两百多座受难者墓石。历史铁证出土,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及相关人士在1994年举办了第一次公开祭奠。

  但“红色”始终是禁忌。

  由于长期的“反共”意识,加上1980年代以后“台独”愈发嚣张,此消彼长,以地下党先烈为主体的社会行动不可能与岛内主流做力量拼搏。而当“台独”开始从抢夺“二‧二八”历史解释权扩张到抢夺“1950年代白色恐怖”解释权,原本正当的红色血脉也陷入了历史解释造成的形象扭曲、意义扭曲的漩涡。尤其民进党当局为打击国民党而推动“转型正义”更是创造了一波“白色恐怖热”,大量青年被民进党与其附属民间社团吸引,进行大量研究、营队、学习,却是以稀释、消除1950年代该有的政治意义为目的,淡化了受难者的民族认同与政治信仰,只为创造一套论述支持民进党的“本土”与“抵抗”论调。岛内统左派是在这样的艰困条件下,苦苦守护六张犁、马场町及这些地点蕴藏的真意义。如果没有政治受难互助会长期联系,也不可能很快找到朱谌之烈士的骨灰。

  基于这种恍若隔世感受,我还想再补谈几点观察:

  第四,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确实是一场有效传播。岛内谋独者常年来试图占据二‧二八、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的诠释权,但是《沉默的荣耀》引起民间自行挖掘、调查,正在夺回1950年代由于内战、冷战双重架构造成的“白色恐怖”的真实意义。但民间的声音总是会随着平台商业算法而逐渐淡化。要正本清源,要支持岛内烈士亲属、同志、后代,还需要官方持续输出,希望能够针对台籍党人的故事多加着墨。

  从而第五,应该尽快辅正台籍地下党人的形象。蔡孝乾的问题应该还有议论空间,但不谈蔡孝乾,还有成百的台籍先烈英勇牺牲,对于台籍红色血脉的认识,不能只凭国民党特务的自吹自擂来定调。

  近年来,大约随着《血沃宝岛》问世,可说已由官方打开了议论内战时期台湾地区中共地下党人故事的契机。但由于长期噤默,即便是学界也常见以讹传讹。在符合安全、时间条件的前提下,我们乐见更多官方认证的材料出土,并转化为民众方便接受、喜闻乐见,特别是能够感动台湾民众心灵的传播品。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