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百度网上看到一篇署名“高远66”的短文,题目是“不要独尊马术”。原文如下:
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有问题,比如他说原始社会人不自私,私有制后自私。其实是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为了生存抱团取暖,人可以共患难,本质还是趋利避害。又说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人就不自私了,其实公有制后出现官僚主义,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人不能同富贵。穷革命富变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饱暖思淫欲,这用物质决定意识就说不通了。有局限性不很正常吗?偏要认为自己啥都对,那跟独尊儒术有啥区别,叫独尊马术。因此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个屠龙,一个防止屠龙少年变成恶龙。

该文中心思想是批判马克思主义。一是说马克思主义批判“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人性自私”是永恒的,原始社会就存在私有观念。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不能正确解释社会现象。所以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不要独尊马术”,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笔者坚决反对这一观点。该文究竟错误及实质在何处呢?
一、用动物的属性说明“人性自私论”
该文主张“人性自私论”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性自私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任何个人利益都是自私,所谓“自私性”就是把个人利益摆在他人利益、群体利益之上,甚至用危害、侵犯他人和群体利益实现个人利益。“人性自私论”是一个全称肯定判定,即人类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国家所有的人都把个人利益摆在他人利益、群体利益、民族利益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是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人性自私论”。在私有制社会中只有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本质是自私的,被剥削阶级、劳动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私有观念,但不能说,他们的本质是自私的。马克思主义只能说,阶级社会中部分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而不能说,所有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不能把一个特称肯定判断偷换为全称肯定判断。
该文认为人类原始社会就存在“人本性自私论”。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为了生存抱团取暖,人可以共患难,本质还是趋利避害”。他是从“趋利避害”推导出“人性自私论”,或者说,“趋利避害”就是“人性自私论”。显然表明该文是把动物的“趋利避害”照搬到人类社会,做出的“人本性自私”论。其实“人性”不是人的包括自然性在内的所有属性,而是指“人”特有的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属性。“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性,人也有这种属性,但它不是本质属性,社会性才是本质属性。动物从猿转化为人后,人也要“趋利避害”,但趋利避害的方式、方法不是单靠人自身的肢体机能,而是依靠使用和制造工具,依靠社会关系。恩格斯说,猿转化为人后,单个个体的身体抵御不了野兽的进攻,于是拿起棍棒,或者联合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同猛兽斗争。如文中所说,人遇到“寒冷”,要“抱团取暖共患难”,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而这种关系恰恰证明是社会性,是集体主义观念,而不是“自私”本性。以这一事例说明原始社会存在“自私”说明作者对原始社会的历史知识完全无知和贫乏,同时他运用的逻辑方法,就是把动物的属性等同于“人性”。中国古代那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是这种典型的逻辑推理方法。
“人性自私论”实质是把剥削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夸大为所有人不仅包括原始人,也包括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所有人的本性,以此理论为其剥削阶级和国家的剥削侵略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今天就是为那些贪官污吏、党内资产阶级、许家印一类的新型资本家,为当今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坑蒙拐骗行为做理论上的辩护。
二、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该文离开私有制讲私有观念的永恒性实际涉及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存在“私有观念”,取决于社会生活上是否存在私有制。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始社会是原始公有制,不存在私有制,所以不存在私有观念。原始社会解体产生私有制度,也就产生私有观念。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之后,私有观念并不会伴随私有制的消灭而立即消灭,由于相对独立性,私有观念还会存在相当长时间,并反作用于所有制。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与观念也是如此。文中举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粮仓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知道荣辱。这句话就是强调物质对于观念的决定作用,是正确的。但这只是物质和精神关系的一方面,精神对物质还有反作用,如果这个百姓受社会生活中“自私”观念的影响,他再“仓廪实”,再“衣食足”,同样“不知礼节”“不知荣辱”。旧社会地主阶级“朱门酒肉”,他们“懂礼节”吗?“知荣辱”吗?唯物史观讲的“物质”不单是指“衣食住行”,而且包括经济和阶级地位。该文中所讲的“公有制后出现官僚主义,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人不能同富贵,穷革命富变修,饱暖思淫欲”等社会现象恰恰说明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变了,“自私”观念成为主导地位,自身行为也变了。这完全可以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来说明。李自成进北京之前,他作为被压迫阶级代表具有革命性。但夺取政权之后,其自身存在的小生产者的自私观念取代革命性观念,所以被迫退出北京。用唯物史观原理完全能够解释得清清楚楚。毛主席一而再再而三强调共产党人不能做李自成。这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而是该文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性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解的片面性、扭曲性。该文以这些社会现象为依据说明“人本性自私论”也完全是错误的推理。
三、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关系
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局限性、有错误,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解释今天的某些社会现象。所以他主张马克思主义“需要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这里作者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关系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均属于文化范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基础不同,文化的内容、本质作用也不同。中国优传统文化属于封建时代的产物,其本质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文化又区分为糟粕性内容和精华性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其精华内容。毛主席已经给我们指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态度和方法,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主席本人就是最大限度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突出代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大量引用传统文化的思想。但绝对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批判的继承,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加以改造。如“实事求是”毛主席就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批判继承关系绝对不是相结合关系。因为“相结合”的关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结合为一个新的或两个并列的文化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是封建时代的历史的产物,今天它尽管还存在,它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可以学习它、批判它、继承它,把它的精华内容改造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绝对不会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汲取马克思主义文化,构造出当今时代的所谓新的与马克思主义并列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相结合”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关系是绝对错误的。该文这里主张“不要独尊马术”实际包含着还要把中国封建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并列起来也作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这个显然也是错误的。
四、实质是彻底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任何阶级和国家统治者发展经济和治理国家都必须有理论和观念的指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专政的选择。共产党人也必须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100多年的奋斗史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中国共产党人一成立,历次代表大会和党章都白纸黑字写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宪法中,也写得清清楚楚。但毛主席去世后由于否定了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这是官方所讲的毛主席的最大“错误”,实际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杰出、最精华、伟大的内容),继而从发展到否定整个毛泽东思想,再发展到否定列宁主义,再发展到否定马克思主义。虽然官方文件和领导者讲话还公开讲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思想阶级斗争理论不讲了。阶级斗争学说逐步让位于“人本性自私”论。因此在中国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是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学说,或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该文公开叫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错误的。实际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念也是错误的。因此公开要求执政党“不要独尊马术”,实际就不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这不典型地就是要根本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吗?
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笔者不知道作者本人是大人物、明星,还是普通小人物?但他公开在网络上发表“不要独尊马术”的文章,绝对不是简单的无关轻重的偶然的个人认识问题,实际是他个人近些年受到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严重影响的产物,是西方文化或者说是“思想殖民”的产物。也可能他本人就是当代大资本家、当权派、腐败者。他不是个人的孤立的认识,实质是代表被推翻的地富反坏右及当代许家印式的暴富者、腐败者、党内资产阶级、党政军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根本利益。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极其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反映。近些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遭到了空前的否定、诽谤和污蔑。他们根本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阶级斗争。该文“不要独尊马术”,实际就是要“独尊封建文化术”、“独尊资本主义文化术”或者是“独尊两种文化相互勾结的所谓‘中国特色的文化’术”。那么该文在网络上的表现,本身就是阶级斗争,就是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复辟资本主义制造舆论准备工作。
2025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