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九三”大庆典过去了,盘点一下,让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的,是那些足以傲立于世界的最为现代化的装备,是DF-61、DF-5C等等新型导弹,是新型坦克、舰载机、歼击机等等,一句话,是新型装备的新域新质力量大比重展示,这一切,近几天来自东西方的几乎震惊式的评论,已经在世界掀起盛赞“东大”的狂潮。中国人民第一次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强起来了”。但是,让广大民众出乎预料的是,九月三日晚上的那场晚会,再次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心潮奔涌、泪花横流。
提到晚会,这些年形象可不是怎么好,每次大型晚会,事后最怕的是招来全国人民的失望和抱怨。近些年的春晚,几乎没有几个能让人过目难忘的节目。但是,九三晚会,一下子完全挽救了大型晚会的名声。人们惊叹:原来晚会也可以这样充满情感,原来也可以这样催人泪下,原来也可以让男女老少哭个稀里哗啦。
这部“情景史诗剧”模式的大型晚会,以人物和情感为核心,通过舞蹈、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主题突出、思想连贯的艺术脉络,把人民大众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对那段悲壮历史的回顾所产生的情感,以及人民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信心和骄傲完整地体现出来。一场晚会,能够感动中国,不仅能够感动大陆人,也能够感动台湾同胞;不仅能够感动中国人,也能够感动外国人,我们说这场晚会是成功的。说到成功,至少以下几点可以总结:
一是细节,观众能够印象比较深的。首先是演员宋春丽那一声“哥”。作为一个职业演员,宋春丽是一个著名的以高扬时代主旋律而闻名剧坛的优秀军人艺术家,是一个劳动模范级别并且特别守规矩的艺术家。这次她演绎的特殊年代的兄妹故事一下子让满场观众跟着她一起落泪。她精彩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演绎出了历史故事的强大感召力,也展现了一个优秀艺术家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剧情的深刻理解。那一刻,人们谁都忘记了台上的宋春丽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演员,那是代表中国千万母亲的女性形象。
另一个让人落泪处,便是演员刘敏涛在《永远的番号》中饰演的母亲,其中,“孩子,别睡,握紧娘的手”的台词,以及颤抖的手和嘶吼的声音,首先让人们泪目。她那句“孩子,我带你们回家”一瞬间响彻天际,当听到“刘老庄连全员阵亡”的消息时,演员刘敏涛从震惊到崩溃,爆炸声响起,她双手抚摸战士脸庞的细节,让人心痛欲裂。当她一字一句喊出“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时,满满的爆发力,脸上带着血痕嘶吼“刘老庄连全员补齐”,接着便是82名刘老庄青年震天回应。她高呼“擂鼓送儿出征”时的场面,瞬间让人血脉偾张,人们的泪水顷刻如同泉涌。中国母亲,这就是中国母亲。顷刻间,大宋梁红玉擂鼓助阵败金兵的历史画面,岳母刺字勉励岳飞杀敌的遥远故事,母亲送儿打东洋的万千场面一下子全部涌现在眼前,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共鸣效应,这就是真正的中国故事,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关于讲好中国故事,关于继承传统文化,关于中国气派,以及当下中国人民对文艺表现抗战的期待,一下子就在这些情节细节中得到了完美表现。
第二是“情”。本场晚会最大的成功,是演员们带着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极大敬畏之情,演绎出了最为逼真的精彩到无懈可击的高度。与其说演员在演,倒不如说是演员内心情感的爆发,只有对历史对人民充满敬畏的艺术家,才可能演出那么逼真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画面。从实说来,无论是宋春丽还是刘敏涛,她们都不是靠颜值说事的演员,她们的成功是得益于走正道、敬畏艺术、尊重职业的一种精神,她们也不是那种动辄锱铢必较算出场费的“跑场子人”,他们真正爱我们这个党爱我们的人民,爱我们的军队爱我们的国家,不然的话,她们不可能表现出比真实还更加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画面。甚至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台词的表现,都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这就需要真实的情感。
看来我们的文化艺术不是缺少真正的艺术家,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家的眼睛。多少年来,拼颜值、比价码、争台位、比座次,把文艺界弄得很不像话,这些乱象正在祸害、吞噬着文化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印象,人类灵魂工程师渐渐向旧社会的“戏子”回归。这的确是艺术的悲哀。这场“九三”文艺晚会,让人们看到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的文艺队伍不是都是拼颜值的什么“明星”,更不是都是被金钱捆绑的奴隶,有觉悟有情怀有情感的艺术家就在我们的队伍中,就看我们各级领导有没有识人用人的眼睛,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一剧之本在于本,一场晚会更是如此。这部优秀的“情景史诗剧”俨然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就凭那句“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的台词,就可以给这个编剧一个大大的赞赏。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怎样在我们创作中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把厚重扎实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我们创作中,这眼下正是对我们创作人员的一个严峻考验。现在有一些观念很流行,说什么为了满足青年观众口味,于是就把台词写得俗得不能再俗,乏味无力,缺乏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这成为普遍性的创作上的问题,这是缺少好本子的关键。当文化把钱都看作第一位追求的时候,味同嚼蜡的剧本便会成为普遍现象。前不久我就曾经对剧本问题发出呼吁,那就是我们必须从以明星和颜值为中心的文化陋习中解放出来,不这样做,文化就会走向歪路邪路。把更多精力用于创作,这是繁荣文艺的根本之策。
这场晚会主题是《正义必胜》,“永远的番号”、“这束光”刘老庄连故事的叙述、“窑洞与战壕”以及尾声“正义永恒”的编排,可以说几乎到了精致的程度,全剧环环相扣,艺术几近精美。在台词、舞蹈、场面设计、音乐等的编排上可以说下足了功夫。作为导演,用的是新一代导演,两个年轻女性,让人倍感振奋,这证明我们的青年队伍大有可挖的人才资源,也说明青年正在成长,她们对历史的把握和敬畏,已经超乎我们的期待。如果在我们编剧队伍中也有一批这样的青年才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便会大有希望。
如果从一部完美艺术作品的呈现来说,这部作品也并非无懈可击。比如,作为一部情景史诗剧类型的大型晚会,如果完全为了表现底层故事和民众情感,而忽略或缺乏对领袖级别的音乐、画面的呈现以及故事的叙述,这或许是本场晚会的美中不足。因为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熟知和敬重,是任何其他国家的领袖人物都无与伦比的,作为一部世界关注的大型情景史诗叙事,作为表现伟大抗战的领军人,对这个内容如果缺乏表现,这部作品可视为美中不足。当然,这也并不影响整部剧的美感效果和情感呈现。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击掌叫好的晚会。向演职员特别是编剧导演表示由衷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