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郭松民:香港,应该建立谁的铜像?

  “国家认同不仅是文化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并且首先是政治上的。”

  作 者 | 郭松民

  01

  日前,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提议:将香港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等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地点改名,并移走维多利亚女王铜像,换成林则徐像。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强烈支持,认为这是对香港殖民历史的清算;

  也有人表示担忧,遮遮掩掩地说,改名会割裂城市的历史记忆,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

图片

  在我看来,何议员的建议完全正确。

  香港早就应该着手去殖民化的工作了,即便今天立即开始做,实际上也已经晚了将近30年。

  二十世纪以来,在苏联十月革命和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影响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潮。

  那些获得了独立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及曾经经历过殖民统治,最终获得解放的地区,无一例外的都会立即开始去殖民化的工作——包括修改地名,恢复本民族语言的主体地位,用民族英雄的形象取代殖民者、征服者的形象,等等。

  去殖民化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涉及到政治、文化、与心理认同问题。

  去殖民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我是谁?我属于是?我应该效忠于谁?等等,都是性命攸关,至关重要的问题。

  以香港为例。

  香港回归后,香港公民就不再是大英帝国的子民了,也不应该继续效忠英国女王、国王。

  回归后的香港公民,是香港人,更是中国人,所以应该效忠香港特别行政区,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

图片

  但是,这些以英国君主的名字命名,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地标,还在时时刻刻地提醒香港人:你是大英帝国的子民,曾经的殖民统治才是“正统”。

  这种错乱,导致相当一部分香港居民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陷入撕裂与痛苦,甚至成为2019年黑暴运动的深层诱因。

  此外,香港是中国的一座城市,应该具有中国气质,到处都是英国君主的名字,也是荒诞的,不伦不类的。

  02

  何君尧议员在发言中强调,以中华文化元素重铸地名,增强香港社会的国家认同。

  这一建议是正确的,但还不够。

  因为国家认同不仅是文化上的,更是政治上的——并且首先是政治上的。

图片

  香港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文化中国”的一部分,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历史中国”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现实的、具体的“政治中国”的一部分。

  简言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香港公民认同的对象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因此,“重铸地名”考虑“中华文化元素”是必要的,但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地标,如政府前的道路、广场等,则应该具有“新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人民大道”、“新华广场”、“解放大街”,等等,这里就不提更加具体的建议了。

图片

  何议员提出,用林则徐铜像取代维多利亚女王铜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林则徐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抵抗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他只能怒目苍天,空怀壮志,以被流放新疆告终,香港也被割让。

  把林则徐的铜像安置在香港,可以说对历史错误的一种纠正,更是对爱国者的一种告慰。

  不过,香港更应该在核心、醒目的位置,庄重地树立一尊毛泽东主席的铜像!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新中国的象征,毛主席领导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才终结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

图片

  所以,毛主席来到香港,才意味着香港从政治到文化的全面回归,才意味着香港去殖民化的基本成功。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