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人很虚伪,一边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一边说毛主席犯了极左的错误。在这种叙事逻辑的混乱中,便把自己打扮成实事求是的化身,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打着实事求是的幌子。而事实上,他们对实事求是是口号下的背离,形式中的背叛。
“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曾经如雷贯耳,掷地有声。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然而,在一些人那里,这一闪耀着真理光芒的思想原则,却被异化成了一种言说的策略、一件官僚的官服、一面护身的盾牌。明明是侵占国有资产,却说是深化改革;明明是损害国家利益,却说是与国际接轨;明明是利用权利剥夺了工人的切身利益,却说是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他们高喊着“实事求是”,行的却是脱离实际之事;他们引用着“群众路线”,谋的却是一己之私。这种语言的腐败,比行为的失范更为可怕,因为它蛀空了真理的根基,玷污了信仰的旗帜。
真正的“实事求是”,从来不是抽象的思辨,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火热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智慧升华。
毛主席曾痛斥“本本主义”,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笔下的“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这必然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实事求是”最生动的实践路径。它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是群众心声的忠实倾听者,群众智慧的虚心学习者,群众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然而,审视当下,一些现象令人忧思。某些政策的出台,看似程序完备,论证充分,引经据典号称“实事求是”,实则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甚至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背道而驰。
例如,某些地方不顾民生疾苦,强行推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某些领域打着“改革”旗号出台的政策,实则加剧社会不公,为特殊利益集团开路;某些决策无视群众强烈反对,一意孤行,造成生态破坏或社会矛盾激化。
这些做法,分明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却偏偏要披上“实事求是”的华丽外衣,这无异于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对人民智慧的嘲弄。
这种“实事求是”口号化的现象,危害极大。它首先混淆了是非界限,使真理在花言巧语的包装下失去锋芒,导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陷入混乱。
其次,它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当群众发现冠冕堂皇的口号之下,竟是背离其利益和意愿的行为,那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会深深刺痛人心,疏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长此以往,这种“语言”与“实践”的断裂,将侵蚀党的执政根基,绝非危言耸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