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林之辛:这项获奖新闻报道说明了什么?

  2022年10月15日黑龙江卫视首播的新闻报道《小岗牵手北大荒》,被新华社、《农民日报》等媒体转载,新媒端总浏览量超过10万+,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于2023年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

  这份新闻报道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当然首先与其报道的主角——小岗村有关。因带头搞包产到户而被当时媒体誉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小岗村,在分田后确实解决了温饱问题,可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却十分缓慢。虽然小岗村人在自己那块地上拼命种地,精耕细作,可是亩产难以大幅提高,卖粮收入有限;即使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均因商品率太低而无法形成优势产业;碰到灾年或家人生病,就会重陷贫困。当地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可是总难有起色,与国内许多靠发展集体经济而富裕起来的乡镇相比,甚至与安徽本省的先进村相比,小岗村是明显落后了。

  农民是很实际的。一个月的打工收入,能买一年的口粮。这笔账算下来,青壮年自然选择外出打工。由此出现了土地撂荒的情况,特别是一些丘陵地,原本分给几十户农民用于种植油菜,但由于地形复杂、收益低下,农民们逐渐失去了耕种的热情,于是撂下了700多亩荒芜的丘陵地。当地干部对此十分无奈,叹息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土地再次荒芜”。

  小岗村人该怎么办?路在何方?很多人哀叹,已经散成一盘散沙的小岗村人找不到出路,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

  黑龙江的这篇新闻报道《小岗牵手北大荒》,正是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正面回答,展现了扭转这种状况的希望之路。事关改革开放时代典型的命运,自然具有特别的意义。

  下面摘录该新闻报道中的一些解说词:

  ——回溯历史,小岗村曾因1978年的“大包干”而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然而,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2006年,这片曾被村民看作命根子的土地竟然首次荒芜。

  ——(在最高层的推动下)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企业北大荒集团入驻小岗。(自2017年)他们对这片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他们严格按照科研团队制定的流程方案,在田里默默耕耘。经过几年奋斗,北大荒在小岗村的亩产达到了惊人的1700斤,比当地农民六七百斤的产量翻了一番。

  1700斤的亩产,一个震撼人心的数字!小岗村人从来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数字,他们千辛万苦在自己那小块土地上流尽汗水,也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电视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随着安徽凤阳小岗村500亩水稻的丰收,北大荒农垦集团的无人收割机也首次在这片土地上大展身手。清晨,凤阳县的种粮大户们便齐聚小岗村,目睹了无人收割机在田间地头的高效作业:收割、转弯、调头、卸粮,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

  从手工收割到无人收割机的应用,从荒芜的土地到数百亩水田的复苏,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农业从传统小农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

  这,就是规模化社会化大生产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鲜明对照!

  北大荒农垦集团是大型国有独资企业,集团经营区域总面积5.36万平方公里,覆盖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稳定性耕地4874.4万亩,从业人员45.9万人,具有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北大荒生产模式一进入小岗村,马上就表现出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到2022年,北大荒集团已经使小岗村实现了“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的转变,大力推广规模化、机械化作业,彻底打破了小农经营的落后模式,粮食综合产值近5亿元,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北大荒的运营模式也从小岗村的驻村示范,拓展为覆盖安徽全省的庞大网络,服务面积超过30万亩。

  生产关系的改变对生产力的影响令人震撼。

  2022年,凤阳县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接近100多天没有下雨,非常干旱,周边的水稻亩产只有五百斤左右,可是北大荒作业的土地仍然达到亩产1200斤的高产。如此强的抗灾水平令小岗村人非常佩服,惊讶不已。村民说:“在小岗村,突破历史,从来没收过这么高”。凤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位退休职工说:“这本来是一块旱地,完全没有水源,就是靠天收地,现在水稻能种成这样真是出乎意料。”在北大荒示范地的影响下,有些有眼光的农民,跟着北大荒学技术,把耕种的土地从原来80多亩,扩大到近300亩。小岗村的撂荒地现在都被用上了,小岗村的农民开始向周边的村屯扩展。

  北大荒模式还表现出现代科学技术相对于传统农业狭隘经验的优势。

  北大荒集团刚进驻小岗村时,首先把这块撂荒了的、高度落差近7米、600多个芦苇塘的坡岗地,通过平整土地、引入水源,改造成适合大机械作业的500亩水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原来土地上种的油菜全都粉碎到地里。此举引起村民极大不满,笑话他们是瞎折腾。一个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吵得非常凶,他对着北大荒人大吼大叫:“你们这叫胡干、蛮干,快要成熟的油菜给打到田里,这不叫浪费嘛?”其实,北大荒人这么做是为了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他们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只有零点零几,所以必须改良土壤。这场风波,直到拿出稻米亩产1200斤以上的高产成绩,才使得农民心服口服。北大荒集团为了实现水稻高产,进行了很多科学实验,积累了包括种子、土壤、水分、气象等各方面的数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制定和实施了科学的种植方案,为后面稳定持续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14年,已完成14000亩土地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又申报了新增5037亩高标准农田提升项目。

  两种农业模式的鲜明对比,使人想起了伟人很早就对小农经济所作的评论。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致函秦邦宪,指出:“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

  这位从韶山冲的土地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很清楚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不仅与社会主义不相容,与资本主义也不相容,一句话,就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化格格不入。积贫积弱的中国要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广大农民要摆脱受苦受穷的命运,就一定要改革小农经济。

  为了避免资本主义造成两极分化的恶果,他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广大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走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他所主张的路线是——集体化,同时尽快实现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

  他很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农民成分占多数的党,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在党内占有很大市场,他们迁就甚至推崇农民中小私有者的自发倾向,以为这是为农民说话,可是,实际上是照顾了他们的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们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共产党宣言》把这种“社会主义”,称为“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按其实际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它在这两种场合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毛泽东对这种思想的批判则更为直接,他一针见血地质问:“家庭经营己经试了几千年,还不清楚吗?”(他说,少数农户要包产到户,“让他自愿”,“不要采取粗暴态度”,但是,共产党主张来分田,在全国范围内搞包产到户,就是原则性错误;“越到上层风越大”,更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倾向。)

  正因为如此,在党内为此问题发生分歧时,毛泽东对退回单干持坚决反对,绝不妥协的态度,他对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也很不满意。他在1962年8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一方面严厉批评分田单干,同时指责:“农业机械化,一九五六年就提出来了,没有抓紧。从一九五八年算起,浪费了五年。”

  小岗村所走过的坎坷之路,再一次证明伟人的高瞻远瞩。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土地分散经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规模经营难以发展。没有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农业科学技术难以大面积普及,机械化发展不起来,农业生产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化大生产。这绝不是中国农业应该选择的路!

  我们来想想那两个数字的对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亩产1700斤;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再怎么精耕细作——亩产6、7百斤就到了天花板。两者的差距如此之大,再想一想全国有那么多的土地还置于家庭农业模式之下,中国的农业潜力还有多少没有发挥出来!

  早在新中国刚建立时,美国的国务卿就声称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毛泽东的回答——革命能改变一切,革命加生产,中国人就一定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到了世纪转折之际,又有一个美国人(美国农业部政策顾问)声称:在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将会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到时候,不仅中国养活不了自己,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

  我们再想一想那两个亩产量数字,可以确信:只要我们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美国人的预言必定破产;但如果还徘徊不前的话,落后的农业模式必定要拖中国现代化的后腿,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障碍。

  所以,引发我们更深入思考的是——如何端牢中国饭碗这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主题。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