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及其文化传统、发展演变、内在逻辑采取歪曲和否定的态度并形成一定社会影响的思潮。当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解构”、“还原”以及这些年出现的所谓“正本清源”来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党史、军史和国史,进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物必然性使历史解释围绕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的一种政治思潮。这种思潮在学术研究、社会生活、文艺品等诸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以西方的虚无主义文化为理论内核,逐步演变为一种具有现实针对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所谓虚,即虚无、模糊和歪曲;所谓无,即否定、去除和抹杀。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人类历史及其文化传统、发展演变、内在逐辑的虚化和否定。作为一种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看清它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源自西方的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产物,它被真正赋予现代意义是在启蒙运动时期,通常指的是不加分析地盲目全盘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态度和思想倾向。据海德格尔考证,德国哲学家雅各比在1799年给费希特的一封信里最早提出和使用了“虚无主义”概念,用以批评费希特的理性主义。雅各比认为,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和费希特的理性主义等哲学盲目崇尚理性,不仅将理性视为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还用理性精神质疑一切,其中隐藏着虚无主义的危机。这种虚无主义导致人的内心日益空虚,造成社会传统价值坍塌,人类的崇高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启蒙运动的分析那样: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①
“虚无主义”诞生于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的反思和忧虑之中,直接关涉对现代西准方资本主义文明前景的焦虑与自救。
对虚无主义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描述,应是尼采提出的“上帝已死”,这突出表现为一种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在西方,上帝代表着最高的价值,这里的“上帝”既指基督教的至高神灵,也代表着一般“超感性领域”以及对它的各种不同解说,如“理想”和“规范”“原理”和“法则”、“目标”和“价值”,它们“赋予”存在者整体一种“意义”。在理性、科学启蒙文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人们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上帝”这种通过传统方式塑造的“神”已经死去,由此导致人的精神支柱坍塌,人的生存世界也相应地失去了它的价值、意义和目的。对于这种虚无主义,尼采给出了他的界定,即“虚无主义: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呢?——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②。在尼采提出“上帝已死”之后,虚无主义得到进一步彰显,,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否定一切传统、权威和价值,瓦解各种意义、目的和追求的思想文化现象,这种文化“不是一种在某时某地流行的世界观,而是西方历史的发生事件的基本特征”③。
此外,还有费希特、黑格尔、施蒂纳、海德格尔等思想家也从不同角度对虚无主义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阐述,构成了西方虚无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德国,虚无主义是在哲学层面上进行讨论的;在俄国,虚无主义却是以文学形式出现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于1862年发表了小说《父与子》,小说的主角巴扎罗夫迷信科学,不遗余力地贯彻西方的启蒙文化,疯狂追求西欧的现代化,坚持把俄国的一切传统价值、传统秩序、宗教艺术等全都否定掉,这种代表“年轻的激进派”的子辈被“上了年纪的浪漫派”,也就是代表”父辈”的俄国贵族巴威尔斥之为虚无主义者。在小说中,“父”与“子”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实际上就是保守主义与虚无主义两种价值观的对立。在《父与子》的影响下,虚无主义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传播,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从思想背景来看,屠格涅夫创作《父与子》与当时俄国批判传统的启蒙思想有关,虚无主义者的形象也是受到了德国虚无主义文化的影响。
这种起源于德国、流行在俄国、后来蔓延至全世界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人们所称的虚无主义,它的基本特征是对历史传承与价值规范的否定。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传播,虚无主义逐步扩散到全世界,形成广泛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还产生了价值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信仰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其中,作为虚无主义文化在历史领域的变种和表现,历史虚无主义是对现实影响最为激烈和深刻的一种负面的社会文化思潮。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76 页。
② [德]尼采:《权力意志》上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2011 年版,第 399 页。
③ [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2011 年版,第 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