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哪些势力在极力反对电影《731》公映?

  电影《731》作为一部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历史题材影片,自筹备阶段便引发广泛关注。然而,其公映计划却遭遇了来自多方的反对声音,这些反对者身份复杂,动机各异,构成了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

  第一、日本右翼势力及部分政客的刻意阻挠

  日本右翼团体和历史修正主义者一贯否认或淡化731部队的暴行,甚至将相关史实污蔑为“中国政府的政治宣传”。

  据公开报道,日本部分右翼网站和议员曾公开施压日本影视行业,要求抵制合作拍摄《731》的机构。2024年日本内阁某官员在国会答辩中声称“影片内容可能损害日中国民感情”,试图通过外交渠道间接干预影片的国际发行。

  此类行为本质上是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对历史真相的恐惧,其目的是维持“侵略无罪化”的叙事,掩盖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战等反人类罪的铁证。

  第二、资本市场的保守态度与商业顾虑

  部分影视投资方和院线出于商业风险考量,对《731》的票房表现持悲观态度。有业内人士分析,历史题材影片在国内市场常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而《731》涉及的血腥场景和沉重主题可能进一步限制受众范围。

  某院线经理匿名透露:“青少年观众和家庭群体是暑期档主力,这类影片排片率自然会降低。”此外,影片涉及的中日合拍背景也曾引发争议,部分资本担心合作可能受到国际政治关系波动的影响。

  第三、文化界“过度娱乐化”倾向的隐性排斥

  近年来,影视行业存在“娱乐至上”的创作风气,部分从业者认为《731》的严肃性与主流商业片模式格格不入。

  某知名编剧在社交媒体上称:“观众进影院是为了放松,而不是接受历史教育。”此类观点反映了文化消费主义对历史叙事的挤压。

  更值得警惕的是,少数“历史虚无主义”拥趸以“艺术自由”为名,质疑影片“煽动民族情绪”,试图消解历史的警示意义。

  第四、部分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与误解

  在社交媒体上,少数极端言论将《731》的拍摄曲解为“消费民族伤痛”,甚至声称“反复展示苦难是心理自虐”。这类声音虽不占主流,但通过标签化传播造成了一定干扰。

  此外,个别观众因对历史认知不足,误将731部队罪行与普通日本民众关联,导致对影片产生抵触心理。例如,某影评网站出现“反对仇恨教育”的刷屏差评,实则混淆了揭露战争罪责与煽动民族对立的概念。

  第五、国际舆论场的双重标准与政治操弄

  西方某些媒体对《731》的报道呈现选择性沉默或扭曲。英国某报曾以“中俄合拍反日宣传片”为标题,刻意忽略影片基于国际公认史实的本质。

  这种倾向与西方长期对日本战争罪责的暧昧态度一脉相承,冷战时期美国为获取731部队生物战数据包庇战犯,至今仍有势力试图将历史问题政治化。德国学者米勒指出:“部分国家对待二战叙事的差异,暴露了所谓‘普世价值’的虚伪性。”

  第 六、反对声浪背后的深层逻辑

  综合来看,反对《731》公映的群体虽立场各异,但共同折射出历史记忆博弈的复杂性。日本右翼的阻挠是逃避罪责的垂死挣扎;商业资本的犹豫反映市场机制对历史正义的局限性;而文化娱乐化与虚无主义的合流,则警示我们:一个民族若失去对苦难的深刻反思,必将陷入精神矮化的危机。

  值得欣慰的是,更多声音支持影片公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李女士表示:“年轻人需要知道魔鬼真实的模样。”史学界亦强调,艺术化的真相呈现比教科书更能触动人心。

  面对反对者,或许正如导演在采访中所言:“恐惧真相的,永远是那些害怕阳光的幽灵。”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