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地缘政治学聚焦地理空间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为解析中国周边外交政策提供了关键理论框架。该学科强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种族文化等要素,对国家与民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这一视角出发,能够清晰把握中国周边外交政策背后的战略考量与长远意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先哲便已关注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此后,博丹、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相关思想。至19世纪,拉采尔创立政治地理学,将国家视为受土地制约的“活机体”;契伦在此基础上,强调国家权力源于多种要素的协同作用。这些理论虽侧重点各异,但共同凸显了地缘因素在国家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的外交视野里,“周边”并非局限于地理上的邻国,而是一个融合地缘经济与政治互动的综合概念。其范畴涵盖14个陆上邻国和8个海上邻国,还延伸至如日韩、东盟等虽不接壤,但在地缘利益上紧密相连的国家。周边地缘国家涵盖多元种族、文化、政治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从地缘政治学角度来看,这种复杂环境既带来挑战,也蕴藏机遇。一方面,各国间的差异可能引发地缘冲突;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周边格局为中国拓展外交空间、开展多元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中国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睦邻、安邻、富邻”政策。这正是基于对周边复杂地缘环境的深刻认知与积极回应。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强调,国家需在动态环境中谋求发展。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恰似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中国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更深化了与周边国家的利益融合。契伦关于国家权力要素协调的理论,也在这种经济合作中得到印证——经济合作强化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联系,提升了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与“软实力”,实现互利共赢。
在安全领域,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与周边国家开展广泛安全合作,这高度契合地缘政治学对地缘安全的重视。中国周边存在传统领土争端、非传统恐怖主义威胁等多重安全挑战,通过安全合作,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应对风险,维护地区稳定,为国家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也为周边外交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大国,周边地缘环境复杂多样,既面临传统安全挑战,又需应对全球化时代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本文将结合地缘政治学理论与中国实际政策实践,深入探讨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逻辑与实施路径。
二、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国周边环境
(一)传统陆权与海权的双重挑战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面临“陆海双压”的地缘政治格局。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强调“陆权”与“海权”的博弈,中国周边既有俄罗斯、印度等陆权大国,又面临美日等海权同盟的制衡。例如,美国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通过强化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合作,试图压缩中国在南海、台海等海域的战略空间。
(二)“五位一体”新地缘格局的崛起
随着人类活动从陆地、海洋向空天领域加速延伸,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已难以解释外层空间、近地轨道与大气层交织形成的复杂权力关系。现代地缘政治已突破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限制,向“陆、海、空、天、网”五位一体的方向拓展。在由之看来,“地缘”与“天缘”共同塑造了人类的新边界。而“线上”与“线下”的虚拟与现实,则颠覆了世界“连接”的方式。从更广泛的实践视角看,中国对地缘政政治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并不断强化这种“”边界”思维,拓展自身的战略疆域。如南海的岛礁建设、北斗卫星系统的全球部署,以及与东盟开展的“数字丝绸之路”等数字经济合作,均体现了对多维地缘空间的战略布局。
三、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意识的启蒙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未明确提出“地缘政治”概念,但诸多思想已蕴含其核心内涵,集中体现在军事战略、国家治理与民族关系处理等方面。
(一)军事战略中的地缘智慧
《孙子兵法》作为军事学经典,深刻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强调地形是作战的重要辅助,将领必须熟知地形条件。“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进一步表明,了解天时地利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楚汉相争时,刘邦占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资源丰富的关中地区,此地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与兵力,成为他最终获胜的重要保障 。
(二)国家治理里的地缘考量
管仲主张依据土地条件发展经济,倡导因地制宜。其提出的“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即按照土地肥力征税,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稳定了百姓生活。秦国商鞅变法期间,高度重视关中平原的水利建设,修建郑国渠,使关中成为富庶之地,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民族关系处理中的地缘思维
受地缘因素影响,古代中原王朝十分重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华夷之辨”观念的形成,与中原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及由此发展出的农耕文明,和周边游牧文明的差异密切相关。但这种差异并未导致绝对排斥,中原王朝通过“和亲”“互市”等方式,推动与周边民族的交流融合。例如,西汉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加强了双方在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
四、中国周边外交的核心战略
由之制作
(一)“亲诚惠容”理念与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国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致力于通过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与安全对话,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中国积极斡旋沙特与伊朗复交、推动缅甸和解,展现出通过多边机制化解地区冲突的“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同时,澜湄合作机制、中老铁路等项目的推进,将地缘经济优势转化为区域互联互通的实际成果。
(二)经济外交与区域一体化
经济合作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基石。“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与产业链整合,将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紧密相连。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项目,不仅强化了中国与邻国的经济依存度,还削弱了域外大国通过“小圈子”分化地区的企图。此外,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RCEP协定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框架。
(三)战略支点与多边平衡
中国在周边选择巴基斯坦、柬埔寨等“战略支点国家”,通过安全合作与长期投资增强区域影响力,以平衡美日等国的围堵压力。同时,借助上海合作组织、金砖机制等多边平台,为自身提供对冲西方主导秩序的战略空间。
五、挑战与应对:地缘政治的动态博弈
(一)域外大国干预与“印太战略”的冲击
美国推行的“印太战略”,拉拢印度、澳大利亚构建“四国机制”(QUAD),试图形成对华地缘包围圈。对此,中国通过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扩大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分化域外联盟的影响力。
(二)领土争端与安全信任赤字
南海问题、中印边界争端等传统矛盾依然存在,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存在“安全焦虑”。中国通过发布《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等文件,明确“不称霸、不扩张”原则,并借助东盟地区论坛(ARF)等机制增强透明度,逐步消解周边国家的疑虑。
(三)科技竞争与新型地缘博弈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竞争已成为新的地缘政治焦点。中国通过“数字丝绸之路”输出技术标准,同时加强稀土资源供应链的主导权,以科技实力重塑区域权力结构。
六、理论启示与未来方向
从地缘政治学视角来看,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得益于“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有机结合。在硬实力层面,中国通过经济互联与军事现代化维护陆海安全边界;在软实力层面,借助文化传播(如孔子学院)和治理理念(如“三个全球性倡议”)增强区域认同。
未来,中国需进一步统筹“五位一体”地缘空间,推动多极化国际秩序建设。同时,以“确定性外交”应对全球变局,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七、结论
中国周边外交的本质,是地缘政治理论与国家利益的动态适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既要坚守“睦邻、安邻、富邻”的传统智慧,又需创新合作模式,以应对科技革命与全球治理赤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地区大国”向“全球性文明力量”的转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